论康德的“公共性”及其理论价值
杨仁忠;
摘要(Abstract):
在学术界对康德思想的讨论中,"公共性"问题却被忽略。而这恰恰是把握康德政治哲学特质的关键所在。在康德看来,任何政治判断都应该是一次"启蒙"。而启蒙必须以公共性为中介。正是由于理性的公共使用,政治判断才有可能成为批判的、辩论的共识,进而才能获得深厚的民情民意基础。基于这种认识,康德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并赋予其新的意涵,从而凸显了"公共性"的理论价值及其在康德思想体系中的转向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公共性;启蒙理性;言论自由;理性公共使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公共领域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07FZX011);; 天津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
作者(Authors): 杨仁忠;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09.01.02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2][3][4]1113141617202125272830詹姆斯.施密特:《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59.260、261、261.262、263、259、264.265、264.266、264.267、272、268、269、270、270、268、264页。
- [5][7][8][9][10]12151822232426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3、24.25、25、26、25、212.213、169、26.27、147、148、148、154页。
- [6]1829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122、124、122页。
- 31323334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50、139、139、140、140、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