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下的知识治理:早期燕京学派的清河试验
侯俊丹;
摘要(Abstract):
本文将乡村建设运动置于民初政治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指出这一运动的性质在于,由知识分子推动的以抽象政治为出发点的制度改革向以民情经验为基础的社会治理转型。如何塑造能够支撑共和政治的社会与公民基础,成为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任务;而这一目标也构成清河试验围绕"区域"理论而展开的社会治理实践的基本前提。早期燕京学派学者界定了以"市镇"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的边界,并以"乡约"为底本构建了适应于中国历史民情特点的社会组织原则;同时,他们进一步将这一原则应用于清河试验区的组织建设中去,通过推动运销合作社、地方新闻业等社会事业,初步探索了中国社会地方自治的可行形态。
关键词(KeyWords): 乡村建设运动;燕京学派;清河试验;知识治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乡治’传统与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研究”(项目号:15CSH06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s): 侯俊丹;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7.05.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阿图罗·埃斯科瓦尔:《遭遇发展---第三世界的形成与瓦解》,汪淳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 2.杜丽红:《制度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卫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 3.费孝通:《中国绅士》,惠海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 4.傅愫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三十年》,《社会》1982年第4期。
- 5.胡杰容:《教会大学与早期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王思斌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七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 6.刘家峰:《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70-1950)》,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 7.帕克等:《城市---有关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建议》,杭苏红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
- 8.彭秀良:《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
- 9.任金帅:《近代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以邹平、定县、宛西为中心的考察(1926-1937)》,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 10.孙伏园:《全国各地的实验运动》,《民间(北平)》1934年第1卷第1期。
- 11.孙诗锦:《启蒙与重建:晏阳初乡村文化建设事业研究(1926-1937)》,商务印书馆,2012年。
- 12.孙中山:《吾志所向:孙中山的政治与社会思想》,许仕廉编,赵诺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
- 13.田正平:《教会大学中国籍教师与中国近代大学的学科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 14.王贺宸:《燕大在清河的乡建试验工作》,《社会学界》1936年第9卷。
- 15.许仕廉:《人与文化的关系》,《社会学杂志》1925年第2卷第4号;《燕大社会学系教育方针商榷》,《燕大周刊》1926年第104-105期;《制宪与政体问题》,《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9号;《中国乡建之事功与进行方法讨论》,《申报月刊》1934年第3卷第2号;《中国乡建中心论质疑》,《申报月刊》1934年第3卷第1号;《一个市镇调查的尝试》,《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李文海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
- 16.许莹涟、李兢西、段继李:《全国乡村建设运动概况》(上),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股,1935年。
- 17.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河社会试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933年。
- 18.燕京大学新闻学系:《试验区新消息:成立董事会》,《清河》1931年第1卷第1号;《本刊紧要启事》,《清河旬刊》1935年第67号;《农村贷款即将实施》,《清河旬刊》1935年第76号;《清河合联社,农产运销,仓库保管》,《清河旬刊》1935年第77号;《中国银行投资农村,派员来试验区商洽,拟行各村合作借款》,《清河旬刊》1935年第68号;《新年本刊对读者的希望》,《清河旬刊》1936年第82号。
- 19.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 20.杨开道:《梁漱溟村治七难解》,《农业周报》1929年第10期;《农村领袖》,世界书局,1931年;《中国乡约制度》,商务印书馆,2015年。
- 21.杨念群:《“社会福音派”与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与组织基础》,王晓朝、杨熙楠编《信仰与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 22.杨燕、孙邦华:《许仕廉对燕京大学社会学中国化的推进》,《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 23.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 24.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 25.张德明:《教会大学与民国乡村建设---以燕京大学清河试验区为个案的考察》,《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 26.张鸿钧:《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河社会实验区工作报告》,许仕廉、章元善编:《乡村建设实验》第一集,中华书局,1934年。
- 27.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 (1)(2)许仕廉:《社会生活的心理基础》,《社会学界》1930年第4卷。
- (3)许仕廉:《燕京大学社会学及社会服务学系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度报告》,《社会学界》1930年第4卷。
- (4)具体言之,清河市镇作为粮食集散地勾连起其北部的乡村区域和南部的城郊区域;就人口构成来看,虽然家庭人口之88.4%系宛平本地人,但商业人口却以外省的流动人口占绝大多数(“61.4%系河北省其他各县之人,6.1%系别省人”);此外,小家庭规模结构占主体,“每家人口依经济关系计算是4.9口,依生理关系,即婚姻及血统关系计算,是4.8口”,且“最普通的世系数目为一代半,即夫妇与未婚的子女同居,约占40%”,“所以通常想中国家庭包含有数代,及最长之男子绝对管理家务权之观念,于清河则不然”;最后更重要的是,除商店这类商业组织外,也形成了其他联合性经济组织,如青苗会、商会和农民协会。(许仕廉,2009:2、3-4、6)
- (5)参见许仕廉《中国人口问题》,商务印书馆,1930年。
- (6)许仕廉:《中国乡村建设之最低工作单位讨论》,《申报月刊》1933年第2卷第12号。
- (7)许仕廉:《清河镇社会实验工作---十一月十七日在欢迎江西政府国内农村事业考察团席上讲》,《村治》1933年第3卷第2/3期。
- (8)(9)(11)杨开道:《农村问题》,世界书局,1930年,第38、7-8页。
- (10)杨开道:《农村组织》,世界书局,1930年,第47-48页。
- (12)(13)杨开道:《农村自治》,世界书局,1930年。
- (14)(15)(17)(17)(18)杨骏昌:《清河合作》,燕京大学学位论文,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935年。
- (19)帕克于1932年秋季学期在燕大社会学系开设了“集合行为”一课,并与许仕廉共同编纂了《社会学系理大纲》,选编了奥本海默、库利等人的作品,以为讲义之用,参见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燕京大学社会学及社会服务学系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度报告》,《社会学界》1933年第7卷;关于《清河旬刊》1932年改版事宜,参见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37。
- (20)有关这一解释视角亦可参见杜丽红对近代北京公共卫生体系的研究。杜(2015:360-363)从近代国家治理角色转化出发,指出了在围绕公共卫生治理问题时,近代中国形成的新的“国家-社会”边界。
- (21)比如齐钊曾细致考证了以赵承信为代表的早期社区理论与吴文藻之间的差异,并指出了燕京学派侧重社区、区域和历史研究的特点。参见齐钊《社区、区域、历史:理解中国的三种进路---对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术传统与研究特色的再分析》,《开放时代》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