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性的纠葛——浅论马华文学史书写的主线贯穿
朱崇科
摘要(Abstract):
考察马华文学史的编纂史 ,本土性向度的缺席往往令许多书写在今天看来不尽如人意 ,甚至捉襟见肘 ,有偏离主线之感。但为何本土性 ?可能性如何及如何可能 ?都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论文力图勾勒本土性物质性发展的历史流变 ,并在此基础上预设其不同历史情境之下的层次划分
关键词(KeyWords): 马华文学史;本土性;中国性;书写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朱崇科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03.02.03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如黄锦树,对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学”还是“华文文学”的较真既体现了怀疑一切的精神,同时又拓宽了马华文学囊括层面与意义的范围。而笔者则以为“马华文学”应为“马来亚华文文学”的缩写似乎更好,新马政治上的分家并不意味着文学上的截然独立或各为其主,相反,新加坡华文文学青黄不接的现状和作者身份的复杂性(如许多作家今为新加坡公民,但原属马来西亚华人等)都让我觉得在文学上,马来亚仍是一个相当有概括力的名词,既贯穿了几十年的历史沧桑,又符合新马文坛的现状。无独有偶,黄锦树和我心有戚戚焉,他主张“文学史其实先于国家的历史”(《张锦忠与华马文学(史)复系统》,载马来西亚吉隆坡:《人文杂志》,2000年3月号,第128页)。
- ②转引自陈国球《文学结构与文学演化进程———布拉格学派的文学史理论》,见陈平原、陈国球主编《文学史》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3页。
- ③杨松年著《新马华文现代文学史初编》,新加坡:BPL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 ④⑥古远清:《马华文学史研究第一人》,见《文艺理论与批评》(北京),2002年第1期,第91、93—94页。
- ⑤杨松年:《方修———建构马华文学历史的功臣》,见何国忠主编《承袭与选择: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文化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2001年版,第198页。
- ⑦方修:《马华文学的主流———现实主义的发展》,见方修著《新马文学史论丛》,香港:三联书店&新加坡:文学书屋1986年版,第354页
- ⑧具体精彩论述可见欧清池《方修的文学创作论》,见《文艺理论与批评》(北京),2002年第1期,第100—104页。
- ⑨但也可以弥补,比如说,具体可参考甄供编《方修研究论集》(马来西亚:董教总教育中心2002年版)一书,其中对方修其他包括生活等诸方面的论述比较全面。
- ⑩王赓武:《评马华新文学史稿英译》,见方修著《池鱼集》,新加坡:春艺图书公司1993年版,第130页。
- 如林建国:《方修论》,载《中外文学》(台北),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第67—98页;黄锦树在《马华文学与中国性》(台北:远流,1998)及《马华文学:内在中国、语言与文学史》(马来西亚: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6年版)等著述中对马华现实主义的不无偏激的旁敲侧击乃至“废功”都说明了这一点
- 杨松年:《方修—建构马华文学历史的功臣》,第206页。在今天的马华研究中,方修的大系等无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资料匮乏的中国研究者,方修的作用似乎不可替代。但我们需要警醒的是,学术研究还是要坚持第一手资料为前提,方修的辛勤劳作可以作为我们查找的指引和基础,但不能过于依赖他所提供的二手资料,毕竟,无论如何,这种编选已经盖上了方修印戳,难免有偏见和遗漏。
- 朱崇科:《本土书写》,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南洋文艺》,2001年12月1日。
- 如黄锦树就批评道,“文学思潮不能喧宾夺主,文学史的主体应该是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由一些名字和一些文字成品构成的历史历程不一定就是‘文学史’,因为那些书写不一定是文学”。可参《马华文学:内在中国、语言与文学史》,第41页。
- 朱崇科:《台湾经验与黄锦树的马华文学批评》,第一届新世纪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动向研讨会论文(2002.6.27吉隆坡);朱崇科:《马华文学:如何中国,怎样现代?》,载《南洋商报·南洋论坛》2001年11月11日与11月18日连载也有部分涉及。
- 黄万华:《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内容提要》,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 王润华:《从新华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1994年版,第259页。
- 具体可参杨松年著《战前新马文学本土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和八方文化企业2001年版,第3—4页。
- 孟沙:《马华文学杂碎》,吉隆坡:学人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 杨松年:《编写新马华文文学史的新思考》,见陈荣照主编《新马华族文史论丛》,新加坡:新社出版1999年版,第28页。
- 具体可参黄锦树著《马华文学:内在中国、语言与文学史》,马来西亚: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6年版,第42页。
- 朱崇科:《马华文学:经典消解与建构》,载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南洋论坛》2001年12月16日。
- 王安忆:《语言的命运》(上),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星云版》1993年12月7日。新加坡华语的衰落更应该是政治国家认同塑造与实用主义指导下的牺牲品,国家的引导与强迫、民众的反抗与自然接受都很吊诡的纠结在一起,个中原因的确值得品味。
- 张锦忠:《海外存异己:马华文学朝向“新兴华文文学”理论的建立》,载《中外文学》(台北),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第26页。
- 林建国:《为什么马华文学?》,载《中外文学》(台北),第21卷第10期,1993年3月,第97、107、105页。
- 陈晓明:《艺术创新与文化身份:华文文学的自我超越》,见《走向21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第九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 庄明萱:《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独特性》,见《面向21世纪的东南亚华文文学》(上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 具体论述可参杨松年著《战前新马文学本土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第33—171页;概述亦可参朱崇科《在场的缺席》,载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第24—25页。
- 转引自余秋雨著《文化苦旅·自序》,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