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李月军;
摘要(Abstract):
在新制度主义理论看来,1978年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具体变迁对核心制度表现出高度的路径依赖,具体表现为利益与报酬的递增、制度的结构-功能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依赖。路径依赖是中国政治制度变迁选择以内生为主,外生因素为辅的混合型渐进式模式的关键原因,能为我们观察1978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复杂图景提供一个宏观视角。
关键词(KeyWords): 制度;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意识形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李月军;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09.04.02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Bruce Gilley,Legitimacy andInstitutional Change:The Case of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41,No.3,March,2008,259-284.
- [2]Scoot E.Page,Path Dependence,Quarterly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06,No.1,pp.87-115.
- [3]James Mahoney and Daniel Schensul,Historical Context and Path Dependence,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ntextual Political Analy-sis,Edited by Robert E.Goodinand Charles Till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p.466-467.
- [4]G.John Ikenberry,etc.The State and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New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9,p.219-243.
- [5]Thelen and Steinmo,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17.
- [6]Scoot E.Page,Path Dependence,Quarterly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06,No.1,pp.87-115.
- [7][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205页。
- [8]关于革命及其遗产对中国政治研究的必要性问题,可参见Perry,Elizabeth J.Studying Chinese Politics:Farewell to Revolu-tion?,China Journal,Jan.2007,No.57,pp.1-22,中译本见,《〈告别革命〉与中国政治研究》,刘平译,载《思与言》(台北)2006年第3期。
- [9]周业安:《政治过程中的路径依赖》,载《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 [10]赵建民、张执中:《组织内卷与列宁式政党的调适与变迁:中国共产党个案分析》,载《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台北)2005年第6期。
- 11Barrington Moore,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Boston:Beacon,1966.若据此传统观点看来,消灭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如原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消灭了资产阶级,那么民主化就难以发生。可这些国家转型的事实显示这一定论似乎多少有些“一厢情愿”,有的国家主要是在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联合行动的直接结果,如波兰。从民主化与政治变迁的一般长期趋势看,民主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少数人享有政治权力或特权向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转化的过程,或说是权力从国家向社会流动转移的过程。然而社会内部从来就不是一个具有完全共同利益需求的整体。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多元化,尽管可能使社会的不同阶层或其他行动者相对于国家权力或当政者,具有某些共同的权力或权利要求,但是社会内部的利益与组织分化,很可能使这些共同需求不是存在时序上的先后,就是存在内在冲突,加之国家与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博弈策略和结局的影响,使民主化过程更为复杂,不同的民主化的动力也因此而难以用单一动力模式来概括。这启示我们政治变迁与民主化原本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并受各种因素,如历史文化、不同政治力量的博弈、当时政治制度等的影响,因此,考察中国政治变迁时,与其从现有理论定论出发,不如以实际政治变迁过程及其相关因素为起点,更能厘清中国政治变迁的动力所在,更可能为政治理论提供经验上的论证或补充,甚至是更新。
- 122008年10月8日,笔者在与南京的一位民营企业家交谈时,他表达了他们的同行的这种畏惧心态,他说,“今天你有100万,明天共产党就可以让你变成穷光蛋”。
- 13多项独立研究发现,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行动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传统、社会结构、群体内聚力与主动性等。但是,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来看,执政党和国家对于企业家政治行动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型塑作用。由于党和国家拥有关键性政治资源的掌握权和分配权,它们采取了带有“精英吸纳”性质的政治安排制度,以及在私营企业推行执政党的组织建设。前者带来了新经济精英政治影响力的扩大,同时使他们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规范化,对体制的认同感强。后者则通过组织构建来引导企业家增强对执政党的支持和归属,同时使企业家与执政党之间达到了较为密切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程度,使企业家获得了影响政治和达成经济目标的另一条通道。(陈家喜:《改革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影响》,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Tsai,K.的研究也证明资本家必定要求民主是一个神话,而不是一条社会科学的规律。从历史上看,导向民主化的过程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涉及了各种各样的行动者和机构。依此看来,中国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所以拆穿这个盛行的神话并不困难。我认为中国会产生高水平的民主化,但这种民主化并不是由一群不满的私人企业家来领导的。总之中国的资本家是务实的,具有创造性,但他们并不会产生民主。见Tsai,K.,Capitalismwithout Democracy:The Private Sectorin Contempo-rary Chin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7.
- 14吴忠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英群体的演进及问题》,载《文史哲》,2008年第3-4期。相近的研究还有,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 15Tsai,K.,Adaptive 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EndogenousInstitution-al Change in China,World Politics,Vol.59,No.1,pp.116-141;Tsai,K.,Capitalism without Democracy:The Private Sector in Contemporary Chin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7;黄木:《中国改革30年财富再分配》,载《凤凰周刊》2008年第14期。
- 16陈映芳:《群体利益的表达如何可能》,载《天涯》2004年第6期。
- 17Bruce Gilley,Legitimacy andInstitutional Change:The Case of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41,No.3,2008,March,259-284.
- 18裴宜理认为中国政治话语中的“权利”,实际上是期待国家提供社会福利(社会公民权),它显然并不等同于要求对抗国家权力的法制保护(市民社会公民权),也不等同于要求在政治上参与到国家权力之中(政治公民权)。而且,在中国,即使是“政治公民权”也被普遍理解一种国家所赋予的特权,而非自然赋予或者不可让渡的权利。权利旨在增进国家统一和繁荣的手段,而非由自然赋予的,旨在对抗国家干预的保护机制。在此情景下,民众对行使自身权利的诉求很可能是对国家权力的强化而不是挑战。(裴宜理:《中国式的“权利”观念与社会稳定》,载《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2-3期。)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传统观念文化与制度两方面因素对人们的行动与意识起着路径依赖的作用。
- 19赵建民、张执中:《组织内卷与列宁式政党的调适与变迁:中国共产党个案分析》,《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台北)2005年第6期。
- 20陈明明:《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结构:冲突与调适》《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 21Pei,M.,“Creeping Democratization”in China,Journal of Democra-cy,Vol.6,No.4,1995,pp.65-79.
- 22具体的案例,可参见李月军《社会规制:理论范式与中国经验——以中国煤矿安全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章。
- 23Grard Roland,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Change:Fast-Moving and Slow-Moving Institutions,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Winter2004,Vol.38,No.4,pp.109-131.
- 24林尚立:《权力与体制: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逻辑》,载《学术月刊》2001年第5期。
- 25马秀贞:《转型期我国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均衡与路径依赖》,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 26杨光斌、李月军:《当代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载《学海》2008年第2期。
- 27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方程设置的模式》,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 28何增科:《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 29Michel Oksenberg,China’s Political SystemChallen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hina Journal,No.45,Jan.2001,pp.21-35.
- 30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4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