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现代性语境中的中国法制现代化
韩德明;
摘要(Abstract):
法制现代化论题始终需要置于现代性语境中予以阐释。后现代社会的形成,现代性的反思性日益凸显,构架现代性制度之维的现代法律和司法,需要因应现代性的反思性要求。反思现代性既是对理性前提预设的追问和重释,又在向世界蔓延过程中遵循实践逻辑表现为多元现代性状态。中国的法治道路既是对西方法治理念的反思,也是对自身传统的重释。在司法层面,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反思性要求从方法论上入手,从具体的案件审理切入,将案件审理作为渐进式推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方案。
关键词(KeyWords): 法制现代化;反思现代性;实践逻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侦查学专业成果;;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公安学”成果;; 江苏警官学院侦查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成果
作者(Authors): 韩德明;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7.02.02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3)(8)(9)(10)[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34、32、152、10、153页。
- (2)笔者较早地提出了“反思性法制现代化概念”并对其理论内涵作出了界定阐述。详见韩德明《反思性法制现代化初论》,《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 (4)(5)[以]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23、27页。
- (6)(7)[法]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25、133-143页。
- (11)[德]托依布纳:《法律:一个自创生系统》,张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 (12)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 (13)吴敬琏:《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读书》2004年第3期。
- (14)[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685页。
- (15)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00页。
- (16)[英]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页。
- (17)[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0页。
- (1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贺麟、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27页。
- (19)(20)季卫东:《宪政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1、83页。
- (21)[英]德兰逖:《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与实在论》,张茂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6页。
- (22)[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7页。
- (23)[法]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