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从“工业化一般”到“社会主义工业化”——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谢俊如;尚庆飞;

    在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与方向问题上,毛泽东始终强调“工业化一般”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思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过程中,毛泽东从物质性维度和社会性维度对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探索性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从具体的历史的生产关系线索层面凸显了工业化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本质性内涵,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性地走出关键一步。

    2024年04期 No.208 5-15+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历史唯物主义形态Ⅲ:马克思“晚年笔记”及其方法论新探

    熊一;炎冰;

    有关马克思“晚年笔记”与“两大发现”之间的内在贯通性联系,多年来缺乏令人信服的深入思考。作为哲学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作为经济学范畴的剩余价值学说始终是交织互渗、浑然一体的,二者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前者系奠基于社会物质生活之上的总体式认知整个人类社会本质及其历史变革的科学方法,即“宏观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后者为通过当下资本社会中生产关系的结构性剖析,在穿透各种颠倒的经济关系假象与祛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光环之后,再现了特定历史情境下资本社会的历史本质,即“微观历史唯物主义镜像”。而“晚年笔记”中含渗的“历史认知的科学辩证法”实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形态”,其内容特质体现为关系实在与矛盾思维相结合、人类一般与民族特殊相交织、逻辑统摄与实证研究相统一、历史过往与当下走势相贯通。基于此,既能从理论上彰明作为整体统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贯通性,也可在实践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依凭。

    2024年04期 No.208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一):跨学科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

  •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政治逻辑与均衡秩序构建

    马雪松;冯源;

    在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在于重视秩序层面的均衡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文明转型的关系处理上。综观经典现代性的诸多内部面向与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发展取向,以现代文化为底本、遵循战后既有发展模式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不足以实现文明尺度的现代转型,需要历史脉络及关系秩序维度的观察加以补充。各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实践与历史进程表明,以秩序重建为导向的政治生活是现代化的核心领域,现代政治的基本任务或现代国家的共同目标是使新旧转换之际多元分散的社会利益通过适当机制,重新凝聚在民族国家的政治意志乃至文明层面的秩序结构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现代化,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中轴,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力图建构并推动重构现代国家内部及国际体系的均衡秩序,从而在文明层面为现代化开辟了新的理想形态与现实可能。

    2024年04期 No.208 25-35+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2 ]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工作自主性发展的立体空间与行动策略

    刘冰;

    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社会工作的自主性发展创造了新的时空条件。在“大治理观”下,未来的社会工作不仅涵盖各类社会问题,而且纵贯各个层面,将形成广阔的立体空间,包括行动反思的微观社会工作、社区为本的中观社会工作和政策实践的宏观社会工作。与此相适应,社会工作应注重整合行动策略,在功能定位上强调需求回应,秉持专业精神深度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在机构整合中借助社会工作部的高位统筹,从社会工作的服务、管理、保障、人才等各个方面健全社会工作体制;在人才培养上强化问题意识和行动能力;在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构建中突出行动研究,推动中国社会工作在服务领域、知识体系和实务模式上实现自主性发展。

    2024年04期 No.208 36-44+2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10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2 ]

主题研讨(二):阐释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与发展范式变革:以人工智能为例

    范从来;祝思民;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准确把握其核心内涵,还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范式。本文在详细论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重点聚焦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从微观的科技创新范式、中观的企业经营范式和宏观的风投支持范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范式变革问题,提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范式:开源共享、协同共创的科技创新范式,迭代产品商品化、技术占主导地位、组织架构扁平化的企业经营范式,“资本支持+技术发现+股权协议创新+战略引导”四位一体的风投支持范式。本文为实现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

    2024年04期 No.208 45-56+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9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6 ]
  • 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敏捷治理变革及其实践进路

    刘晓峰;王诗淇;

    近年兴起的敏捷治理是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第三种治理形态,形成了“目标-过程-结构”的三维理论框架。在实践中,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敏捷治理变革表现为:治理目标的精细化与个性化定制、治理过程的动态优化与实时调控、治理结构的互联协同与系统重组。但敏捷治理变革也存在三重潜在风险:一是技治主义的势增可能带来治理价值悬置;二是数字空间的无限拓展正加速治理形态脱域;三是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加剧治理主体弥散。为规避这些风险,应当侧重从三条路径推进敏捷治理变革,即: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治理感知力、以智能为手段优化治理适应力、以共享为驱动激活治理协同力。

    2024年04期 No.208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1 ]
  • 面向空间的经济学与虚拟空间经济新范式

    王如玉;梁琦;

    经济学学科必须适应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双空间”的融合与发展。虚拟空间是实体空间的孪生空间,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新空间,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承载空间。虚拟集聚是虚拟空间数字生产要素的生成渠道和组织形态。本文阐释了空间经济学的三大源泉与最新发展,说明了空间经济学和虚拟空间与生俱来的渊源;诠释了新一代跨国企业通过虚拟空间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的新方略,分析了虚拟空间下的企业新形态和经济新范式,提出了虚拟空间的消费者集聚概念,指出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虚拟空间的局限性及建立经济学研究新范式的要点。

    2024年04期 No.208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主题研讨(三):人工智能的经济社会后果

  • 发展还是监管?人工智能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朱旭峰;楼闻佳;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广泛、深刻的方式重塑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面对技术发展和风险监管的内在张力,各国在人工智能的政策选择上呈现了明显差异。本文构建了基于技术创新路径与技术风险认知的理论分析框架,区分了发展驱动的强制性监管国家、市场驱动的强制性监管国家、竞争驱动的非强制性监管国家、多主体参与的非强制性监管国家四种人工智能政策的国家类型。通过对德国、意大利、美国与日本四个国家的案例研究,本文发现人工智能政策不仅包含了发展和监管两个面向,也展现出了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创新政策差异以及制度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监管政策差异。国家应该因地制宜地构建人工智能政策方案,积极协同政策目标、灵活调适政策工具,并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

    2024年04期 No.208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1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6 ]
  • 论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企业合规

    印波;张笑宇;

    通用人工智能是新型的社会治理主体,其凭借对数据更强力的汲取与计算能力,建构与真实世界平行的“数据世界”,令企业实现从“粗放式”合规到“精细化”合规、从“框架型”合规到“精准型”合规的转型。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代替了传统合规人工操作方式,通过智能处理能够直接“穿透”企业的违规风险,为企业生成具有差异化导向的合规计划,使企业实现了有效合规。企业合规发生了从义务识别到风险导向、从行为合规到全生态合规、从人工治理到技术治理的转向,事前合规的形式成为企业合规主导。然而,通用人工智能也带来了合规技术标准、数据安全、人机关系的新问题。在“智能合规”的中国图景中,应当对通用人工智能算法可解释性、新型涉及国家安全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并始终让人类对决策负有最终责任,以维护人机关系和谐。

    2024年04期 No.208 86-94+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 人工智能中的性别不平等与算法规制——基于文化堕距视角的分析

    周旅军;吕鹏;

    在形形色色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中,存在着大量强化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来促进性别平等措施的落地,是算法规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从数据、算法和算力等方面揭示人工智能生态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并透过文化堕距的视角,解析对性别不平等问题进行治理的现实困境;进而从弥合规范堕距、制度-政策堕距、认知-能力堕距的维度,提出推进性别不平等治理的算法规制路径。

    2024年04期 No.208 95-10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1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主题研讨(四):数据研究与治理

  • “双目标”主权理论创新与数据跨境治理体系改革

    贾开;赵静;

    当前各国数据跨境治理政策正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而出现新变化,传统理论不足以对此做出充分回应,探索政策变化背后的理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各国数据跨境治理政策在控制风险和促进发展两个目标间选择与切换现象,其本质是政策实践者界定数据主权内涵并付诸政策实施的问题探索过程。不同于传统主权理论强调基于特定地理边界范围的控制与管理权力,立足于数据流动性、外部性并因而具有关联性的特征,本文提出数据主权应致力于实现本国利益和他者利益协同的“双目标”理论创新,其关键在于探索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机制,这具体体现在监管合作、制度一致化和软法之治等三个方面。基于双目标数据主权理论创新,本文进一步对中国数据跨境治理体系改革提出了三点建议,分别聚焦数据分级分类治理、数字技术治理、数字产品或服务治理等。

    2024年04期 No.208 105-113+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计算社会科学时代数据研究新生态构建初探——基于大数据与小数据双向实证检验

    吕鹏;

    计算社会科学时代,大数据越来越多地用于社会研究。由此,引发了学界对小数据(社会调查数据)角色与作用的再审视。文章关注在大数据时代小数据能否依然发挥作用,进而讨论计算社会科学时代的数据生态构建。研究选择同一个社区,基于等价共同体理论,构建大数据、小数据两个等价共同体,独立反映对象的总体特征。选择同一个社区,一方面获取平台大数据,另一方面进入社区开展入户调查(在相同时间)获取调查问卷数据。使用杰卡德(Jaccard)系数计算每两个数据实证分布之间的距离,进行双向实证验证。检验结果显示数据综合匹配度较好。未匹配的变量,也得到比较合理的社会意义解释。这意味着,小数据与大数据都可以用来反映社会总体特征。在计算社会科学时代,应明确大数据、小数据的作用域,对二者进行有机整合,助力构建新的数据研究生态。社会研究者应按照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单一或混合),提升知识发现的有效性和稳健性。

    2024年04期 No.208 114-129+21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0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政治学研究

  • 中国共产党的会议类型与民主形式的转换逻辑

    张明军;

    中国共产党的会议类型主要有党内法规所决定的法定会议、党内实践惯例所形成的非法定会议、党内文件所要求的准法定会议。法定会议主要承载了实现决策议题程序合法化的功能,非法定会议主要发挥了促进决策议题形成共识的实质合法性功能,准法定会议主要展示了实现实质与形式双重合法性的功能。法定会议主要以表决民主形式达到决策议题程序合法性目的,非法定会议主要以协商民主形式实现决策议题认同最大化的目标,准法定会议以协商与表决的复合民主形式完成决策议题实质与形式双重合法性的任务。在实践中,需要通过会议类型、民主形式与决策议题的契合性,法定会议的精准化与表决民主的拓展,非法定会议的规范化与协商民主的开拓,准法定会议的制度化与复合民主的优化等方式不断完善会议类型,提升决策质量。

    2024年04期 No.208 13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现代国家仪式的政治效能研究论纲

    王海洲;

    精准评估国家仪式是推进国家仪式研究的核心工作。本文基于“政治效能”概念来确定评估的方向,并分解出“过程效能”和“结果效能”两种类型,用于评估国家仪式的内在过程和外在结果。借助政治现象学方法,国家仪式的评估方案需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以国家仪式能否促进国家发展为首要内容;兼顾国家仪式的主客观要素;系统性地评估国家仪式。国家能力理论和政治认同理论能够分别实现评估“过程效能”和“结果效能”的目标,也能够接受三个原则的检验,所以适于充当此后指导评估实操的基本规范。

    2024年04期 No.208 141-15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论单位犯罪的监督过失

    姜涛;

    单位犯罪包括过失犯罪,其罪过形态是监督过失。现代刑法理论实现了单位犯罪与监督过失的融合发展,以惩罚和预防公司、企业等组织体不负责的行为。单位内部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均需对单位的不法行为负责,对监督者归责的根据是其对被监督者遵守法律、法规等具有监督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该义务而没有履行。如果单位能够证明其已经进行合规建设,并且信赖被监督者能够遵守企业合规体系,则可以免除其刑事责任。单位犯罪认定有单位路径与自然人路径之分。前者把单位犯罪视为具有独立意志的组织体,并认为单位罪过包括故意与过失;后者主张单位应对其代理人的行为负责,强化雇主责任。单位犯罪不能遵循由自然人犯罪到单位犯罪的认定路径,而是需要把单位犯罪与单位之下的自然人犯罪解释为一种双层结构,以免出现“既处罚单位又同等处罚自然人”的双重评价偏误。

    2024年04期 No.208 15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2 ]
  • 民事二审撤回起诉禁止再诉规则研究

    唐力;易夕寒;

    针对二审中原告撤回起诉又再行诉讼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设立了再诉禁止规则,但该规则存在不当限制原告诉权、不当比附重复起诉、不当设定处置后果等三重缺陷。基于比例原则,我国不宜续采再行诉讼禁止模式。为实现二审原告撤回起诉再行诉讼的规制转型,我国应从再诉失权转向费用偿付,并在诉讼费用偿付模式的本土展开过程中,从偿付范围和偿付路径等方面完成标准建构。

    2024年04期 No.208 167-179+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革命根据地非监禁刑制度的实践与经验

    许智清;吕志兴;

    在建立革命根据地后,中国共产党为因应战时非常状态,创设出一种管教犯人的非监禁刑制度。回溯历史,革命根据地非监禁刑制度实践具有制度储备充足、实施规模巨大、社会效果多元的特征,这一制度在当时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管制和教育并重、实行严格的筛选与审批程序,这些实践经验可以为当前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创新提供历史镜鉴。

    2024年04期 No.208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人文新论

  • 张謇“实业儒学”思想述评

    孙钦香;

    张謇身为近代著名的民族实业家之一,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化、工业化的先驱人物,更是经由传统儒学熏陶,投身实业的典范人物。他不仅将传统的“工商末务”观念转变为“国以农工为本”,强调“实业赅农工商”,而且由实业“及教育,又及慈善”。他认可儒学的基本价值和道德规范,强调“立人之道,以义以仁”,呼吁资本与劳工的和解以及对贫富问题的调节。张謇所体现的儒学与实业的结合,说明“实业儒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种形态是值得探讨和践行的。

    2024年04期 No.208 18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英国第一个“城市村”的塑造(1884—1914)——基于汤因比馆的社会组织分析

    周真真;

    19世纪末,英国严重的阶级分化以及工人“公民”身份的确立使贫民治理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慈善机构作为当时的应对主力军,从乡村获得灵感,希望通过复兴传统乡村共同体的方式解决城市危机,由此催生了第一个“城市村”汤因比馆。它首先在伦敦东区建造了一个空间上的“城市村”,并通过教育和娱乐塑造共同体价值。然而,工业城市与传统乡村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城市村”的理想无法实现,但公民纽带对土地利益纽带的取代使“城市村”逐渐演变为地理上的基于公民服务的现代社区中心。这一进程并不局限于一地,汤因比馆模式还传播到欧美其他国家,从而使其具有了世界意义。可见,乡村在城乡发展中并非完全是一个被动的存在,睦邻慈善组织则是其发挥影响的重要媒介。

    2024年04期 No.208 19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风格与审美的社会认同:以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为例

    魏骏瑶;

    女性艺术形象与社会公众审美认同的关系是中外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艺术风格嬗变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理论,女性艺术形象的风格建构不仅体现了形式本体因素特征,而且受到社会文化等外部诸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女性艺术形象的风格建构与审美社会认同的关系,首先,女性艺术形象风格表现出社会文化属性,社会文化环境和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共同影响着风格的建构;其次,女性艺术形象风格的演变具有关联性,表现为形式因素的传承和不同风格的借鉴;三是女性艺术形象的审美及传达既来自美的图像形式,也需要丰富的主题表达和健全的社会赞助体系。

    2024年04期 No.208 20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