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钦香;
张謇身为近代著名的民族实业家之一,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化、工业化的先驱人物,更是经由传统儒学熏陶,投身实业的典范人物。他不仅将传统的“工商末务”观念转变为“国以农工为本”,强调“实业赅农工商”,而且由实业“及教育,又及慈善”。他认可儒学的基本价值和道德规范,强调“立人之道,以义以仁”,呼吁资本与劳工的和解以及对贫富问题的调节。张謇所体现的儒学与实业的结合,说明“实业儒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种形态是值得探讨和践行的。
2024年04期 No.208 18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周真真;
19世纪末,英国严重的阶级分化以及工人“公民”身份的确立使贫民治理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慈善机构作为当时的应对主力军,从乡村获得灵感,希望通过复兴传统乡村共同体的方式解决城市危机,由此催生了第一个“城市村”汤因比馆。它首先在伦敦东区建造了一个空间上的“城市村”,并通过教育和娱乐塑造共同体价值。然而,工业城市与传统乡村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城市村”的理想无法实现,但公民纽带对土地利益纽带的取代使“城市村”逐渐演变为地理上的基于公民服务的现代社区中心。这一进程并不局限于一地,汤因比馆模式还传播到欧美其他国家,从而使其具有了世界意义。可见,乡村在城乡发展中并非完全是一个被动的存在,睦邻慈善组织则是其发挥影响的重要媒介。
2024年04期 No.208 19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魏骏瑶;
女性艺术形象与社会公众审美认同的关系是中外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艺术风格嬗变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理论,女性艺术形象的风格建构不仅体现了形式本体因素特征,而且受到社会文化等外部诸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女性艺术形象的风格建构与审美社会认同的关系,首先,女性艺术形象风格表现出社会文化属性,社会文化环境和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共同影响着风格的建构;其次,女性艺术形象风格的演变具有关联性,表现为形式因素的传承和不同风格的借鉴;三是女性艺术形象的审美及传达既来自美的图像形式,也需要丰富的主题表达和健全的社会赞助体系。
2024年04期 No.208 20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