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讨(一):治理理念与中国的治理实际

  • 对合作行动出发点的逻辑梳理

    张康之;

    近代以来,社会建构是从抽象的个人出发的,或者说,"原子化"的个人是社会建构的原点。在对人的界定中,由于发现了人的自利追求而使近代早期关于人权的模糊认识变得更加实在,也因此而使社会治理方面的安排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在人的自利设定中,把人本来应当具有的道德因素从人身上剥离了,使人成为理性经济人。结果,人的社会生活和活动也都被简化为利益追求,社会建构也就完全从属于为了人的利益追求提供实现路径和保障的目的。在社会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后,这一社会建构逻辑中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以至于我们必须去重新审视人。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社会并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人也不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相反,社会是存在于人的生活和活动之中的,人是通过行动而建构了社会和诠释了社会。基于这一认识,关于社会建构问题的探讨也就聚焦到了人的行动上来了,从而发现,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人的行动应当是合作行动,而人的共生共在则是合作行动的目的。

    2016年01期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8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 国家治理视域下的社会组织发展:一个分析框架

    金太军;

    国家治理的建构性意涵既包含了治理所主张的多主体、多中心的治道逻辑,又彰显了国家在保障治理实践有效开展上的不可或缺性,强调通过国家组织来预防社会治理因缺乏必要的规则约束、过程监督、资源供给以及外部谈判能力等而导致的普遍失败。社会组织作为一类组织载体和一种实体力量,它既能打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实体壁障,又能将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统一起来,从而成为国家治理机制建构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或重要实践手段。在国家治理的视域下,对社会组织的实体论和系统论想象,应超越片面关注其位置属性和结构特征的单一视角,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在国家治理系统建构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及其行为评析上,应根据国家治理的国家属性、结构特性和运作逻辑而定位其未来发展的价值、功能与实践取向。

    2016年01期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 控制与赋权:中国政府的社会组织发展策略

    敬乂嘉;

    持续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推动中国政府不断调整其社会组织发展策略。增强的国家能力、社会组织合法性的积累、对社会合作伙伴的真实需求、公共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等因素,促使国家更多使用引导导向的控制策略,并全方位实施多种类型的赋权手段。发达地区的政府率先采取了控制与赋权并重的混合型社会组织发展策略,以培育具备高度专业竞争力同时政治上服从的社会组织。日益多维和复杂的社会组织发展策略,反映出在发展目标、约束条件、可用手段和政社关系等方面的变化。本文运用了多个案例讨论在地方和国家层面出现的社会组织发展策略,揭示中国社会体制发展的当下逻辑和取向。

    2016年01期 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7 ]
  • “无变革的改革”:中国地方行政改革的限度

    何艳玲;

    地方行政改革往往陷入"无变革的改革"困局,这一困局与现代国家建设路径有关。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是嵌入在政党中的特殊的国家建设,其特殊性体现为现代国家建设任务的一系列替代。替代逻辑决定了中国地方行政改革的三个约束:国家利益还是部门利益冲突中的价值约束;党政分开还是党政合一悖论中的政治约束;公众参与还是公民协商选择中的结构约束。囿于这些约束性条件的地方行政改革虽然层出不穷,但其本身并不会带来变革。

    2016年01期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1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 推进基层治理的社会改革——基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制度分析

    周庆智;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是一个社会改革问题,涉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等领域的改革。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主要是对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巩固和强化,也就是说,在传统的社会管控逻辑和思维主导下,基层政府还处在不断的加强单中心行政权威治理和社会管控能力的实践中。这样的实践,与社会发展脱节,与社会需求脱节,不具有从现行旧体制走向未来新体制的社会改革意义。因此,推进基层治理的现代转型,就是要明确当前基层治理的社会改革核心议题所在,亦即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涉及政府治理的公共性建构、改革社会组织体制、建构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2016年01期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主题研讨(二):人口政策变化、生育水平与中国人口未来

  • 一孩政策后果的历史审视

    乔晓春;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而70年代的计划生育很成功。由于急于求成,从1980年开始推行"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这一政策远远超出了农村群众的承受能力,也不得不将计划生育工作引入强迫命令和野蛮粗暴的境地。由于理论落后于实践,这一政策事前缺乏充分科学的论证,《公开信》给出的解释也是十分牵强的。"一孩政策"导致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长期影响中国;解决"一孩政策"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

    2016年01期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0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人口趋势

    陈友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标志着在中国实行了35年之久的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究竟是恰逢其时还是姗姗来迟?中国人口发展趋势是否会因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而逆转?所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社会关注与讨论的热点。本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政策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错误,中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形势早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面二孩政策绝非恰逢其时而是姗姗来迟,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不会因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而改变,中国的生育政策调整具有亡羊补牢的性质。全面二孩政策是生育政策调整的"中点"而非"终点",要想取得预期的生育率回升的效果,相关的配套改革必须跟进。全面二孩政策是中国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2016年01期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89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3 ]
  • 中国近年来的生育水平估计

    陈卫;

    本研究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和广义稳定人口模型,对我国2000-2010年普查间的平均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同时,利用户籍统计数据,对2008-2014年的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总体的结论是我国近期的生育水平不低于1.5,而近年来在1.6左右,且有上升趋势。虽然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但是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育水平的高低。在目前的生育水平条件下,"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可能是有限的。另外,从估计的生育水平和趋势看,"低生育率陷阱"的判断还缺乏说服力。

    2016年01期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 中国人口格局的转变和新人口发展战略的构造

    任远;

    作者基于对我国"十三五"和中长期人口格局变化的判断,提出需要重新调整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和实施相关政策改革。作者提出需要将生育政策改革、开发人力资本红利、推进户籍改革和实现迁移流动人口市民化、积极开展行动应对老龄化,及强化家庭的发展能力构造成为面向未来的新人口发展战略五个支柱。作者深化讨论人口转变和人口红利的关系,提出应充分挖掘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新人口红利",推进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

    2016年01期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影响全面二孩政策新增出生人口规模的几个关键因素分析

    王广州;

    本文以1990、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后,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新增育龄妇女目标人群,生育意愿与生育计划进行分析,对2000年以来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和出生漏报进行估计,2015年全国15-49岁全面二孩政策新增目标人群在9000万以内,其中25-39岁育龄妇女新增二孩政策目标人群在5000万以内,40岁及以上二孩政策育龄妇女在4000万左右,占目标人群的比例在40%以上。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2020年每年比较有可能的新增出生人口在230万-430万左右,出生堆积期间每年出生人口规模在1900万以内,5年累计全面二孩政策新增出生人口在1800万以内。出生人口堆积期间出生人口总量达到或超过2300万的可能性不大,即与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相比,全面二孩每年新增出生人口不太可能达到或超过800万。

    2016年01期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4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7 ]

主题研讨(三):南海问题:中国学者的言说

  • 南海地缘政治体系的塑造与演变

    段廷志;

    南海地缘政治体系的塑造与演变走过朝贡时代、殖民时代,走到了主权时代,经历了由"治"到"乱",再走向"治"的历史轮回。两千年来,南海地缘政治体系总体上趋于开放,体系结构呈多元化、多层化趋势,而中国的兴衰进退始终是南海地缘政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应以史为鉴,树立塑造南海地缘政治体系的战略自信与自觉;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南海地缘政治秩序的重构;综合施策,加强对南海地区的战略深耕,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利益。

    2016年01期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对南海航行自由与安全稳定问题的理性认识

    冯梁;杜博;

    南海航行自由与安全从来就不是问题,但一些国家基于不同的政治考量,不断宣称南海航行自由受到威胁,为其介入和干涉南海事务寻求借口。认识域内外主要国家对南海航行自由的基本诉求,分析南海航行自由问题对南海主权安全和区域稳定的影响,提出确保南海航行安全的应对之策,对维护中国的南海权益和确保南海和平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016年01期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南海断续线性质及我国权利辨析

    黄春宇;

    随着国际海洋法和南海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我国明确南海断续线性质、法律地位和相关权利。对于南海断续线性质、法律地位和相关权利的明确,如果偏离了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背离国际法的规范,不仅不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而且将引发南海周边国家的联手反对,以及早就想插手南海问题的美、日、印、澳等国的强烈反弹;相反,过分地对南海断续线进行限制性解释,则会使我丧失南海断续线内岛礁和水域的应有权利。为此,需要依据国际法和客观实际,科学合理地明确南海断续线性质、法律地位和相关权利。

    2016年01期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主题研讨(四):“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战略

  • 从典型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海外战略看“一带一路”

    苏剑;

    "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海外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应该在大国崛起的框架中看待"一带一路"。本文简要总结了葡萄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过程中的海外战略,发现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必须有自己的海外战略,而这种海外战略中又必须有足够的创新才能最终赢得优势地位。中国必须认识到崛起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明确认识到"一带一路"只是中国海外战略的一部分和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只能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避免过多的政治和其他诉求;要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处理好与其他大国尤其是美国的关系,同时要找到自己的创新点。

    2016年01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发展

    王永中;

    "一带一路"战略是以资本"走出去"为基础,驱动中国的设备、服务、技术、标准、货币和文化联合"走出去",是中国传统的产品"走出去"和资本低层次"走出去"的升级版。论文首先从对外经贸格局、全球经济治理、国际分工地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角度,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其次,从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状况与特征;最后,从"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基础设施投融资、人才培养、利益保障和风险防范等视角入手,提出了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2016年01期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2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 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公共产品提供的视角

    李婧;

    世界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实现经济转型面临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以新方式参与全球分工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探索。人民币国际化起初是2008年中国应对危机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果,并逐步上升为国家竞争战略。中国是"一带一路"建设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人民币国际化是公共产品之一,服务于"五通"目标。为了满足沿线经济发展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中国需要进行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经济转型。为了使人民币国际化更好地服务于沿线的经济建设需要,中国和沿线国家需要顺应市场需求,巩固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果,落实相关的合作协议;在经济合理化原则下,鼓励企业和银行参与跨境人民币业务,为拓展人民币服务空间提供宏观保障和技术支持。

    2016年01期 12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9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绿色产业发展

    赵春明;

    绿色产业的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绿色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产业发展、制造业的绿色升级与发展、以服务业为代表的产业软化或轻型化发展以及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发展绿色产业的主要路径则主要有推动低碳排放类产业形成出口竞争力、优化中等碳排放类产业外贸政策、鼓励较高碳排放类产业进行对外投资以及限制高碳排放类产业对外贸易等。最后,本文从制定基础建设的绿色标准、实施严格的绿色财税政策、推行大力扶持绿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加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2016年01期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0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专题论文_政治学研究

  • 中国的国际身份辨认

    任剑涛;

    中国的国际身份辨认,是中国从崩溃的"天下"体系被抛入新生的世界结构必然遭遇的问题。辨认中国在"世界"结构中的国际身份,就是要确立中国在国际社会以怎样的国家状态,如何发挥国际作用,塑造什么国际形象。恰切理解中国的国际身份辨认,需要把握中国国际身份背景条件的变化,承诺中国古代形成的"天下"体系已然自我崩解,而进入现代"世界"体系自有其必然。为此,必须相应承认中国进入世界体系时出现了观念、制度与做派的紊乱,有力矫正这一辨认活动的不知所措、急功近利和进退失据。在此基础上,理性确立中国辨认自己国际身份的基本支点:一方面清醒认识中国大而不强的当代国际处境,另一方面争取融入现行国际体系,再一方面尽力落定辨认中国国际身份的正常心态、理性期待和现实原则。

    2016年01期 14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比较视野中的港澳政治体制:特色与评价

    王英津;

    港澳政治体制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实行的一种特别行政区体制,其总体特点有三:行政主导;立法与行政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且重在配合;司法独立。港澳政治体制不仅与内地省级政治体制在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与西方国家的议会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该体制是在保留其原有政治制度有益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西方政治体制中的有益经验而创造的一种新型地方政权组织形式。

    2016年01期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专题论文_哲学研究

  • 社会-空间辩证法与历史想象的重构——以爱德华·苏贾为例

    唐正东;

    在苏贾看来,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空间的生产关系之间是一种同存性的辩证关系。每一种空间性都是社会性的,而每一种社会性同时也是空间性的。苏贾不仅把空间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地理性定位,而且还把它理解为能够体现权力斗争关系的运动与变化、张力与冲突、政治与意识形态等的复合物,这也是这种社会空间具有解放潜能的原因。但是,他所讲的社会的生产关系其实只是指把社会当作对象而生产出来的那种关系,而不是指把资本、商品等生产出来的那种基础性的社会生产关系。

    2016年01期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及人类学

    刘同舫;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是在吸收了西方古今丰厚思想营养的基础上绽放出来的,"盘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史资源,费尔巴哈是一位非常值得重视的人物。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人类学思想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理论思路、理论意图的形成与理论逻辑的演进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创立站在了新的哲学平台上。

    2016年01期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学术评论

  • 2015年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

    刘擎;

    恐怖主义袭击与欧洲难民危机是2015年西方思想界关注的焦点。如何理解"伊斯兰国"兴起的宗教渊源及其后果成为辩论的主要议题,而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保守派与左派知识分子共同呼吁坚守西方核心价值和原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与此同时,近年来关于美国走向衰落而中国不断崛起的流行见解也开始遭到质疑。今年知识界讨论的焦点论题还包括,新时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征与作用、"有效利他主义"运动的兴起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等。

    2016年01期 18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青年论坛

  • 南京教案与福建教案对明代天主教传教行动的影响

    吴戈;

    过往学界在论及明代南京教案和福建教案缘何发生时,都将原因归结为东西二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其政治压力。虽然这两次教案有着极其相似的过程,但导致二者发生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就南京教案来说,主因在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集权政治的危机感,从而促使集权政治对影响日益扩大的天主教传教活动进行打压;福建教案发生的,根源在于耶稣会士本身传教策略的失误,而这一策略导致下层百姓与耶稣会士之间的疏离感,也造成了下层百姓对于耶稣会士的排斥。

    2016年01期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关于法治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缪仲妮;

    文章分析了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历史沿革,认为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崇尚法律的法治观念、制定彰显正义的法律制度、落实法律主治的治国方式。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文化发展的传承性、文化发展的开放性等四项原则;必须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与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相结合。

    2016年01期 201-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论科技发展与环境危机——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现代科技发展问题

    周婷;

    环境质量的变化将环境危机、生态破坏问题引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环境危机的根源往往直指科技发展,即认为这些问题都是科技发展带来的负效应。因此,限制科技发展、校正科技发展、反对科技发展的声音此起彼伏。只有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来看待科技发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清科技发展的本质,才能厘清科技发展的脉络,明确科技发展的必然性。而只有用唯物史观去分析科技发展问题,才能看出环境危机的实质根源并不在科技发展,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于私有制的统治地位。找到环境危机的根源,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科技发展和着实解决环境危机问题。

    2016年01期 206-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马克思文化观简论

    纪丽萍;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丰富而深邃,其关于文化的论述有五大内核:唯物、辩证、实践的文化观;以"人"为主体的文化生成与发展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阶级利益的维护"意识;市民文化是现代化实现的先决条件之一;文化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的最生动展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2016年01期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就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专题论文涵盖社会科学各学科,尤

    2016年0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01期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5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