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砚菲;
本文旨在解答为什么在中国基层社会维系了近千年的传统宗教生态格局在近三十多年里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一个以基督宗教成为强势宗教为特征的新型宗教生态正在快速形成。本文的核心论点是,西方殖民主义激发了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最后走向了共产主义革命的道路。革命政权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摧毁了传统宗教生态中主导性宗教的制度支持和社会基础,不期然地为基督宗教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扩展了空间和清除了传统性障碍。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理论的广适性,笔者把基督宗教近代以来在全球的扩张放置在西方殖民主义和非西方国家民族主义运动互动的视野下,试图解答为什么基督宗教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强势宗教,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却处于边缘。
2014年02期 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1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48 ] - 卢云峰;和园;
基于在北京、昆明两地获得的田野资料,本文对当代佛教在城市中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聚焦于变迁与融合。在变迁方面,佛教在城市形成了新的实践形态,从传统的非聚会型宗教向聚会型宗教发展;聚会地点不局限于寺庙,而是多藏于民居,甚至栖身写字楼;聚会时间也由传统的初一、十五改为每周聚会;甚至有学佛小组创办了类似基督教主日学校的儿童读经班。同时,佛教的传教性格也开始变得积极,佛教精英熟练运用现代传媒工具广结善缘。这些变迁反应了城市的时空环境、现代生活节奏以及宗教竞争对佛教的形塑,同时也折射出佛教本身的柔软身段。与这些变迁相伴而行的,是佛教团体对一些传统的坚守,比如在度人时避免让初学者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我们将此种策略成为"渐进性严格";又比如淡化排他性从而增加佛教与外部社会的融合程度。在变迁与坚守的背后,我们隐约可见一致的行动逻辑,那就是善巧方便,以适当的方式饶益众生。
2014年02期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3 ] - 邵铁峰;
对西美尔而言,现代社会中货币的神化现象,就是货币作为无任何特性规定的纯粹手段,最终将自身转变为一种终极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对于个体自由发挥着双重作用。作为一切价值的绝对等价物,货币与宗教中的上帝理念有着形式相似性,但是,货币由于其符号特征,而在整合中将事物的独特本质进行了化约,而宗教的社会整合则是通过对人的独特本质的保存来实现的,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竞争性不仅是与系统整合相对立的,而且它本身就是社会整合的绝对形式。
2014年02期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张长东;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成为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代表,在一些地区的县级人大中他们甚至成为了第二大代表群体。这些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民营企业家代表会把地方人大变成一个更具有代表性的机构吗?是否能够促进地方民主治理的发展呢?基于大量的实证资料,本文认为由于直接选举被严格控制,有时甚至沦为个人化的庇护关系,或者被高度商品化,这些民营企业家代表往往会更加愿意获取自身特权而非推动制度改革。
2014年02期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7 ] - 陈健;
台湾"立委"选举制度从SNTV到"单一选区两票制",其中充满了大党运作的色彩。因为催生多党和造成大党内部派系林立,SNTV由过去权威时期国民党平衡"中央"和地方势力的工具,变成了民主化时期对国民党的致命威胁。然而国民党变SNTV为"单一选区两票制"的努力却遭到了在野政党及内部派系的掣肘。随着民进党的发展和执政,国、民两党在"立委"选举制度改革上达成了共识,并最终促成"单一选区两票制"的确立,从而固化了台湾政坛的两党制,台湾民主化时期的政党政治也沦为了大党政治。
2014年02期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霍伟岸;
美国联邦参议院从建立之日起就追求精英式协商民主的目标,并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从正式制度上说,参议院的规模、参议员的任职资格、选举、任期、独立性、职业化以及参议院的立法程序都有利于协商民主理念的贯彻。而谦恭有礼的政治文化和捍卫参议院荣誉的责任感等非正式的惯例与传统也对协商民主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邦参议院越来越沦为一个党派化的机构,精英式协商民主作为一个制度化的现实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实践困境。
2014年02期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 ]
- 张凤阳;
"怨恨"是无力对他者施及的伤害即刻还手却又饱含复仇意识的情绪体验,在交互性生活场景中,一般是"弱者"一方的态度。尽管怨恨心理及其助推的报复行动见于任何时代,但相形之下,平权观念制导的普遍性生存比较与市场竞争带来的社会分层落差相对撞,则特别容易酿成怨恨的群体性积聚。因此,社会怨恨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某种伴生现象。对这种现象的学理分析是描述性的,重在揭示其生成机制;但寻求怨恨的克化之道,却不能固守价值中立原则。考虑到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搭建起了现代国家-社会治理的基础框架,所以,设法克制或化解怨恨,不应回归过去,而应面向未来,在现代性平台上建构一套分配稀缺资源的公正的制度与程序,并努力培育一种既尊重差异又拥有基本共识的包容性政治文化。
2014年02期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1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24 ] - 任剑涛;
中国的现代建国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静态地展现了帝制中国、民族国家、政党国家与宪政国家四个国家面相。而动态地呈现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三次结构性变迁的复杂过程。其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形态昙花一现,政党国家成为国家建构的主流形式。20世纪中国出现了由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创制的两个政党国家实体。但两个政党国家实体在不同处境中遭遇到难以克服的运作困难。迈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规范运作形式———宪政国家,是中国国民党建构的政党国家实体既成的政治结局,而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国家实体也以建构法治国家的形式,走向民族国家的立宪政体。
2014年02期 7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3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49 ] - 冯川;
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都主张绝对的、纯粹的自由。本文通过对康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和黑格尔的自由概念的分析比较,总结出三个共同的特征,即自由作为精神的独立性、普遍性和超越性;自由是对于感性和欲望的反动;自由是对必然性的服从。从这三个特征出发,本文试图说明,对必然性的服从意味着对自由的内在规定,而这种规定性即否定了自由的自主和选择的本质。对感性和欲望的反动意味着消极性,而精神的独立性要素则表征了仍然未能得到统一的精神物质二元分裂。由此,康德黑格尔的自由概念都走向了自由的否定,自由的反面。
2014年02期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 ] - 颜佳华;范文锋;
行政理念是行政主体把握行政客体的最高形式的范畴,是行政之真、行政之善、行政之美的统一,是行政概念和行政实在的统一,是行政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行政理念是行政理论理念和行政实践理念的统一,这二者作为行政理念的内在要素就构成了行政理念的基本结构。行政理念具有认知、建构和批判的基本功能。
2014年02期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 ]
- 李凡;
以金砖国家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化框架下需要通过政策体系的制度安排来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实现经济赶超。根据国际化框架下技术创新政策制定过程中"适应、模仿、跟随"、"国际合作"、"防御性政策竞争""集群政策"等四种逻辑,本文比较了金砖国家653条技术创新政策,分析了各种逻辑下金砖国家技术创新政策的异同,提出国际化框架下中国应当细化第一种逻辑下的技术创新政策,提高第二种逻辑下技术创新政策的效率,丰富第三种逻辑下技术创新政策措施,提高第四种逻辑下重点产业支持政策比例。
2014年02期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 ] - 席卫群;
本文运用资金流量表分析流转税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同时从需求弹性角度分析不同收入阶层不同消费品的税收转嫁情况。发现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流转税越来越敏感,低收入人群由于需求弹性小,承担的流转税税收负担高于中高收入人群。为了扩大居民消费,建议抓住"营改增"减税契机,进一步降低流转税税负,减少税制的累退性,提高人们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可消费能力。
2014年02期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7 ] - 奥成文;
很多文献介绍和分析了耶鲁基金的投资模式,对比了中国高校基金会存在的不足。但都未提供实际数据证明耶鲁基金投资模式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可行性。本文以2003-2012年中国资本市场数据为基础复制中国版的"耶鲁基金",新投资组合在2003-2012年取得了耶鲁基金相当接近的投资业绩。结果证明耶鲁基金投资模式在中国资本市场也能够取得出色的业绩表现,这为日益壮大的我国高校基金会学习耶鲁模式、实行多元化投资组合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2014年02期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 ] - 郝宇彪;
公共债务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元区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美国面临"财政悬崖",日本以及英国等发达经济体也相继暴露出公共债务风险,这一系列的重要现实问题将促使学术界对公共债务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当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概念混淆进行了辨析,然后从公共债务扩张的机理、产生的宏观效应等角度对关于公共债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本文最后指出,关于公共债务扩张的机理分析还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主流宏观经济理论从新自由主义的角度进行考察。而对于如何约束公共债务,则需要反思政府财政职能以及如何建立合理而有效的财政赤字观。
2014年02期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 ]
- 岳彩领;杜月秋;
司法是什么?司法以什么立场或路径来实现正义、获得合法性?这既是司法哲学的终极命题,也是指导法官司法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下中国,法官的司法哲学以两种路径展开,一是以技术理性为支撑、以形式逻辑为保证的依法审判。严格的依法审判虽体现了现代法治的要求,但刚性特质有余而柔性操作不足,难以回应当下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社会的现实需求,从而遭遇了社会的认同危机;二是以案结事了为目标导向的实用主义路径。它在化解大量纠纷的同时,却不断消解司法的基本特质,从而导致法院权威的丧失和主体性地位的衰落。作者认为,司法保持被动性、中立性、程序性、独立性这些特质始终应当是司法功能发挥的前提,案结事了的司法目标应当以维护法律为基本底线,法官司法应当在依法审判与案结事了之间寻求理性的平衡。
2014年02期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 ] - 马忠法;
气候正义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诉求。它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条约中最集中的表述就是"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其中有关无害环境技术转让的规定是缔约方应予履行的重大实体义务之一。然而,由于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制度缺乏强制性的制裁约束机制、相关条约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等原因,技术转让并不充分。因此,为实现气候正义,应完善现有国际制度,增加制裁性约束机制,细化、明确有关规定,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多层面合作来促进无害环境技术转让,改革和完善现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便利环保技术的专利申请、授权、转让、运用和推广。
2014年02期 15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2 ] - 张书琴;
网络谣言本质在于其信息内容是未经证实的似是而非而绝不是虚假。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别是恶意的网络诽谤等相关行为,客观上给公民个人、社会秩序甚至是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具有刑罚的当罚性。我国的现有刑事立法客观上存在治理网络谣言的漏洞,而司法机关在应对网络谣言过程中,对刑法进行了补漏性的创设性司法解释,破坏了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这种状况暴露了当前对网络谣言零容忍态度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网络谣言正作用的视而不见,并进一步导致盲目动用刑法手段治理网络谣言的错位并进而产生刑法的结构性危机。实际上,在所谓的"不当"行使言论的自由与犯罪之间应当留下合理的缓冲空间,使得某些即使是"不当"行使自由的行为也不用面对承受刑事责任的危险。
2014年02期 16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1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37 ]
- 张秋生;
澳大利亚基廷政府执政期间,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快了将对外政策重心转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步伐,提出了"面向亚洲"和"融入亚洲"的政策,在经济、政治与外交转向的同时,对亚洲语言文化与移民政策,也作了重大调整。本文论述了基廷政府调整亚洲语言文化与移民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与深远影响,认为推广亚洲语言文化教育和进一步吸纳亚洲移民,并不仅仅是出于发展经济贸易的现实需要,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化价值观的变革和面向亚洲政策进程的深化。
2014年02期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 ] - 刘耀春;
中世纪盛期,法国是欧洲文化革新的中心,骑士文学、经院哲学和哥特式建筑皆起源于法国并由此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欧洲各地对外来法国文化的态度各不相同,其中,意大利对法国文化的接受尤其有趣和意义重大。这一时期,意大利对法国俗语文学、古典研究和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接受,并不表明意大利人对法国文化的全盘照抄,而是创造性地把外来文化因素和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即以"文化杂交"的方式实现了文化再创造。
2014年02期 175-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0 ] - 刘南阳;
一般认为,公元一世纪末,犹太拉比制定异端祝祷咒诅基督徒,以便把基督徒驱逐出犹太会堂,这是导致基督教在二世纪初从犹太教分离的关键因素。而近期研究对异端祝祷最初的谴责对象,以及拉比何时建立对犹太会堂的控制,都有争议。本文对上述争议进行分析,探讨异端祝祷的最初文本、谴责对象,并结合拉比权威在犹太社会中确立的过程,评估异端祝祷实际产生的影响,认为异端祝祷不足以作为基督教与犹太教于二世纪初分离的关键证据。
2014年02期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 ] - 陈飞;
本文从《年代记P》相关记载出发,密切结合有关史料,旨在考证《年代记P》关于"马尔都克神像在亚述王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时期回到巴比伦"的记载真实与否,并得出结论:马尔都克神像不可能在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时期回到巴比伦;该神像回到巴比伦时,亚述王可能是尼努尔塔-阿普利-埃库尔,而《年代记P》概将后者的名字,误写成为了前者的名字。
2014年02期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