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明方;
社会建设"关键是建设什么内容",学界存在5 种观点。对5 种观点的区别与联系当前尚缺乏理论把握。这势必给实践中确立社会建设的目标与路径造成困惑。从社会学"四要素分析框架"看,社会建设是对"社会"要素进行建设。作为"子系统","社会"由其内部"担负四种功能"的因素构成: 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与配置; 目标和规则确立; 社会行为模式中权利义务; 平等价值观。社会建设就是对这"四个内容"进行建设。学界当前的 5 种观点应相应归入"四个内容"进行把握。"社会"有自身的结构性原则。但受市场经济的结构性原则挤压。社会建设就是以"平等、互尊"作为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要素内部"四个内容"进行建设,推动"政治、文化"两要素中相应内容作出改革与完善,确立"社会"展开自我保护的公民权利能动机制,使"社会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逐步形成"相互为对方持续发展提供必需资源"的发展协调性。
2013年01期 No.139 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3 ] - 刘祖云;李震;
中国城乡二元的"中心边缘"是以城乡差距与城乡分离为基础的,并在空间与文化心理的两个层面上有突出的表现。破解当前城乡二元的结构,必须用"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来统摄城乡关系的发展,这是必由之路。中国的城乡关系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母亲-婴儿"关系,城市在发展中只有充分发挥其"容纳功能",才能建立健康的城乡关系模式。
2013年01期 No.139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33 ] - 刘述良;
中国改革失衡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差,使我国顶层政治制度的设计与调整显得迫切。考虑到顶层制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首先将包容性治理确定为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方向,以包容性理念和制度群的视角来分析和评判中国既有政治改革和当前面临的问题。随后,本文分析了制度互动的结构,提出制度有效性定理、制度有效全结构原理和制度协同律。最后,本文根据顶层政治制度包容性要求、制度互动、制度有效性定理及两个引理,就中国顶层政治制度设计的主要议题展开讨论,以期在理论上回应我国顶层政治制度的变革要求。
2013年01期 No.139 2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0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43 ] - 华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城市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聚居于城市社区,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国际化社区。对于这种新的社会现象,我们尚缺乏成熟的治理实践,需要从国际社区管理中汲取经验。从现有的经验来看,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化社区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国际化社区建设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就政府层面来讲,一方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另一方面要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现状。就非政府组织层面来讲,既要有加入国际化社区建设的制度平台,又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2013年01期 No.139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6 ]
- 王晓毅;
适应是社会系统在面对外来的变化,基于本身的资源而产生相应变化的过程。但是简单依靠资源消耗而形成的适应会降低社区的适应能力。这篇论文基于科尔沁沙地的一个社区农牧转换的历史考察,说明气候、政策和技术是如何相互影响,从而引发适应策略;并分析适应变化并不意味着适应能力的增强。如果从自主性、集体行动和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分析,简单的农牧转换仅是被动地适应,反而进一步降低了适应能力。
2013年01期 No.139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 ] - 陈阿江;王婧;
1990年代以来,草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试从草原生态系统及农耕生态系统之比较,解释草原环境问题。传统的草原游牧生态系统呈现大空间、水、草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特点,与此相应,牧民终年逐水草集体游牧。农耕生态系统平衡的维系,大部分可以在家户层面上进行,呈现小空间、家户组织的特点。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未对农耕系统的生态平衡产生根本性影响,但草场承包制对草原影响深刻。草场承包制将大空间的草原破碎为小空间的家庭牧场,网围栏则使游动之牧业固化在小块土地上,在"公地悲剧"式环境问题解决的同时却引发了"私地悲剧"式环境问题。
2013年01期 No.139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1 ] - 张倩;
通过反思私有化或国有化这些简单化的方法管理自然资源的失败经验,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越来越成为发展实践者和学界认可的自然资源管理的核心策略之一。但在实践中,通过外界推动建立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多以行政单位定义社区,而忽视了社区与自然资源利用在不同尺度上的契合,导致其实际执行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本文基于对内蒙古荒漠草原一个嘎查的实地调研,分析该嘎查建立基于社区的草原管理的社会经济条件,针对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公共池塘资源的多层次分析,本文提出由于自然资源在不同尺度上有不同的时空异质性,基于社区的草原管理在操作选择过程中也需要分层次制定占用、提供、监督和实施的规则,通过建立一个基于社区的草原管理等级框架,保证草原管理与当地气候条件和畜牧业需求相契合,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草原利用与保护。
2013年01期 No.139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 ]
- 程启智;
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实际上是一个由所有制和依赖关系构成的二维理论体系,二维生产关系理论是正宗的马克思的理论。但受前苏联所有制教条影响,我们长期仅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导致生产关系理论的重大缺憾,因此当前急需研究和发展马克思的依赖关系理论。本文通过文本研究,发现二维生产关系理论在马克思的早期论著中就有思想雏形,但是在他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才正式形成,最后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得以完善。然而,即使是在所有制范式的政治经济学即《资本论》中,马克思仍然运用了依赖关系理论。所有制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以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武器;而依赖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人们在生产中的交往与合作关系的规律,以为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提供理论解答。所以,后者对于当下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来说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
2013年01期 No.139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8 ] - 丁君风;姜进章;伍凌燕;
本研究主要是在组织传播学、媒体丰富度理论、个体主义和群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理论、问题解决型团队理论以及组织沟通满意度理论的基础上,对利用面对面沟通(FTF)的小组和利用电脑中介沟通(CMC)的小组进行沟通满意度和沟通效率的比较。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具体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为沟通形态、个体主义和群体主义价值观倾向,因变量为沟通满意度和沟通效率。研究认为:在问题解决型团队沟通过程中,对于媒体丰富度理论,如果加入价值观倾向因素,前人研究结果对于有个体主义价值观倾向的人群不适用;在涉及到沟通满意度的时候,媒体丰富度和沟通满意度没有呈现正相关;当涉及到沟通效率的时候则为明显的负相关。媒介的刺激因素会对持不同价值观倾向人群的沟通效率产生影响,FTF对于群体主义价值观倾向人群的沟通效率是积极的刺激,会提高其沟通效率;而CMC对于个体主义价值观倾向人群的沟通效率是积极的刺激,会提高其沟通效率。
2013年01期 No.139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3 ] - 李合怡;贝政新;
本文基于Merton公司债务定价模型,从信用风险度量的角度对我国公司债的信用利差进行了实证预测。结果表明:结构化模型显著低估了公司债的信用利差,实际利差与预期违约损失之间存在一个"宽缺口"。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做出分析:剔除信用风险后的公司债剩余利差与产出和通胀指标仍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与债券供给水平正相关;股市的波动对公司债市场具有负向的溢出效应;公司债的剩余期限、信用评级,以及发行主体的权益乘数与公司债的剩余利差显著正相关。
2013年01期 No.139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9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23 ] - 陶向南;邹亚军;陈耀;
仅仅基于劳动生产效率的角度来理解泰勒及其《科学管理原理》是不全面的,也是泰勒本人所明确否认的。本文认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基于传统的围绕技能工人为核心所构建企业内部车间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机器化大生产的要求,而这种不适应主要反映在对车间生产节奏以及工人培训的权力控制上,而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就是从车间内部的工作时间和动作的科学研究着手,对这种传统车间管理模式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所以科学管理与其说是一种管理技术发明,不如说是一种伴随权力转移的全面的"心理革命"。本文还认为,美国的幅员辽阔、移民社会性质以及秉持自由市场经济的政治气候,促使了美国大型企业和大规模市场的形成,这种美国式的工业化进程也为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实践提供了其他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条件。
2013年01期 No.139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 ] - 王增涛;
本文在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理论演进分析的基础上,以Gartner的企业家研究分类理论为依据,就企业家对企业国际化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并构架了一个企业家对企业国际化影响的概念框架。结论如下:(1)企业家特点对国际化影响的研究,除了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方面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外,在人口统计和人格特质等对国际化的影响方面仍存在着矛盾的结论;(2)企业家行为对国际化影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3)从特点整体角度,以及特点和行为整体视角就企业家对国际化影响的研究缺乏;(4)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了企业家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忽视了企业家对大型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2013年01期 No.139 12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3 ]
- 应奇;
本文以一个中文政治哲学从业者的身份和在场感,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翻译和写作与伯林思想的关联,除了以写实的方式记录自从中文政治哲学重新出发以来中国大陆思想和观念之争的某些环节和片段,更希望以某种"六经注我"的方式阐发作者本人对于伯林思想之潜力的理解;作者不但希望通过这种阐释重建当代政治哲学的谱系,而且希望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伯林思想之于中文政治哲学思考的相关性,并进而在这个新的视界上对无论在中西政治哲学中都最具分裂性的"古今之争"问题作出自己的回应。
2013年01期 No.139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惠春寿;
在《两种自由概念》中,伯林对消极自由的辩护是从两方面做出的:他既主张自由本身就是消极自由,又主张作为政治价值的自由只能是消极的。这两个主张虽然在形式上相似,但却缺乏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消极自由的继承者们同时接受了这两种观点,并进而认为消极的政治自由发源于消极的自由本身,由此得出了自由没有内在价值的结论。罗纳德.德沃金对自由问题的处理典型地体现了对伯林自由观念的这种解读,本文通过对德沃金论证的考察,指出政治领域中各项基本自由权利必须以追求理想人生的积极自由为前提才能得到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不截然对立,反而相互补充、共为一体。两种自由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为我们重新理解伯林的自由观念提供了新的线索,而对伯林文本的进一步考察和澄清则佐证了我们重构伯林自由观念的合法性。
2013年01期 No.139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 ] - 严宾;
密尔是19世纪自由主义最坚定的捍卫者,他清醒地认识到,当广大民众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利之后,另一种压制力量——"多数人的暴政"——正在隐秘地侵袭个人自由。密尔试图以"自我保护"为原则给个人自由划定一条不受公共权力干涉的边界。伯林面对20世纪人类自己造成的巨大灾难,认为"理性一元论"所形成的"观念的压迫"是其根本原因。他把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以"消极自由"对抗"观念的压迫",提醒人们警惕"积极自由"的变异。伯林的自由观是在继承、批判和发展密尔自由观基础之上形成的。
2013年01期 No.139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