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

    黄明理;

    在以物质依赖关系和价值多元为特征的时代,贬抑崇高不可避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魅力弱化的时代背景。当前马克思主义"冷漠症"甚至"污名化"的现象不容低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生命力在理论上表现为,它体现了科学真理性和人民利益价值性相统一的合理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尺度与人民群众主体尺度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实践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未变决定了它仍然是当今引领人类解放的思想旗帜,社会主义国家何时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何时就能取得成功,相反,必导致其失败,这是已经被实践所充分验证了的不争事实。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与其说是理论上既存的,毋宁说是实践中生成的。

    2008年03期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 马克思人的精神解放的理论实质及现代价值

    于桂芝;郭瑞涛;

    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们实践越是复杂,时代变革越是强烈,就越需要哲学,因为哲学是一个时代最精致、最深刻的思想。今天中国人需要的是解放的哲学,是解放中国人精神的哲学。人的精神解放既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是以人的自我解放为历史前提,以人的生活境况为现实依据,以人的精神解放为最终目标和检验标准的。那么,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解放理论的实质、路径以及研究这一理论的重大价值又是什么?笔者循着这一研究思想在本文展开探讨。

    2008年03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 “和谐世界”理念与我国的地缘安全战略

    钮菊生;

    "和谐世界"理念是我国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并逐渐明确的重大战略方针,是我国国际战略的最新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新时期我国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谐世界"理念是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地缘安全战略的实质升华,是制定地缘安全战略的理论前提,是营造地缘安全环境的重要法宝,是实现地缘安全战略的根本保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建设和谐周边、和谐亚洲、和谐世界,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地缘安全战略的不二选择。客观地分析我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的现状,必须看到尚存在着的不和谐因素,我国的周边安全面临着挑战和变数。和谐周边是我国地缘安全战略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积极推动多边安全合作,大力促进周边地区的和谐与合作。

    2008年03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主题研讨:犹太文化研究

  • 论犹太人成功的文化机制

    徐新;

    犹太人在人类实践领域的成功是显著的,除了社会的环境和特殊的历史经历、遗传的因素外,文化的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导致犹太人成功的思想信念中,重要的有修补世界、特选子民、金子是好、为我-利他等观念。

    2008年03期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试论斐洛的教育观

    郑阳;

    本文通过斐洛对人群的划分、对教育等级的设定以及其对教育历程的描述,系统考察了斐洛的教育观念和所谓的"预备性学习",探讨了斐洛眼中的希腊式百科学习在整个教育历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斐洛为希腊式教育设置了道德属性,使希腊因素融入希伯来文化之中,调和了希腊教育和犹太教育。本文还通过对斐洛教育观的散居语境的探讨,指出斐洛是如何通过教育观念表达犹太文化认同的。

    2008年03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圣经后期书卷的“外邦人”形象——以参巴拉、多比雅为例

    孟振华;

    参巴拉和多比雅是《圣经》后期的历史书卷《尼希米记》描写的两个"外邦人",对他们的描述反映出掌握话语权的社团领袖对外邦问题的看法。本文结合文学批评和历史批评的方法,解读他们的真实身份以及与尼希米等人的矛盾冲突,了解后者为何把他们描写为"外邦人",加以排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犹太教成型时期关于身份问题的争执及其前因后果,乃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008年03期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近代中国知识界对古代开封犹太人身份的理解

    张礼刚;

    本文以近代历史文献为基础,分析了近代中国知识界对开封犹太人身份的理解。由于缺乏宗教知识特别是犹太教知识,许多近代知识分子将开封一赐乐业教徒误认为天主教徒或景教徒。随着西方宗教的传入和一些知识分子游历海外,19世纪末期中国知识界开始把开封一赐乐业教徒和西方犹太人联系起来,并认为古代开封犹太人已经完全失去其民族特性,同化于主流社会。

    2008年03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试论拿破仑与犹太复国主义

    贾延宾;

    犹太复国主义是指犹太人在国家毁灭以后流散世界各地过程中萌发的旨在回归故土和重建家园的民族复兴运动。拿破仑一生波澜壮阔的政治和军事行动中,有许多重要事件与犹太复国主义紧密相关。尽管他的许多涉及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和行动有其自身目的的考虑,但在客观上却推动了犹太政治复国主义思想及运动的兴起,并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08年03期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专题论文_政治学研究

  • 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规范关系

    陈伟;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提出的独特问题,它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法理基础,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国本。党与人大的规范关系可以概括为"权力在人大,权威在共产党"。这一规范关系基于权力与权威的明确区分,它通过对人类历史上成功政治实践的考察而提出,既符合我国国体及宪法性文件的实质精神,也符合我国政治实践的基本经验。在实践层面,按照权力与权威分立互补而统一于宪法的政体设置,可以实现人民民主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008年03期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视阈下的《共产党宣言》

    池忠军;亓光;

    重新审视《宣言》的政治哲学思想,意味着在对政治哲学基本概念的分析基础上,能够把握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存在、建构和超越的逻辑进路下辨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在《宣言》中是通过三个核心范畴的命题而确立的。通过对《宣言》具体内容的抽象,《宣言》在三大范畴性进步的基础上,成功地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科学性、进步性、前瞻性和先进性。

    2008年03期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拉斯基的国家观

    陈永忠;田明孝;黄宇;

    作为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费边社成员,拉斯基的国家观不同于一般社会民主主义者超阶级的国家学说,他反对一元主权,鼓吹多元主权说,认为从历史与现实来看,国家的目的与实质是在经济上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阶级的工具,要改变国家的这种阶级属性,只有实现经济民主。但是,他又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而主张以改良的手段来实现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使得其国家学说在付诸实际的国家实践中,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2008年03期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论公民身份的二重性

    曹海军;

    公民的概念和公民身份理论是当代政治、社会和法律理论领域中的核心概念,近些年逐渐成为了中国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而对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和属性却缺乏相应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本文从内在逻辑和演进脉络两个方面入手,讨论了公民身份本身固有的三对矛盾统一体即二重性,即民族性与世界性,权利性与责任性,私人性与公共性。相信通过对公民身份二重性的充分认识,对于培养"好公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2008年03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论政治义务及其证成

    毛兴贵;

    公民的政治义务与国家的统治权利相对,是一种道德义务,不同于法律义务。政治义务问题是一组相关的问题,以公民为什么有服从义务为中心。义务与责任的区分对于政治义务问题意义重大。各种证成政治义务的进路都有问题,这把我们推向了无政府主义。

    2008年03期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专题论文_社会学研究

  • 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构:中国与波兰的比较研究

    熊跃根;

    本文以中国和波兰为例,试图分析并阐释在社会变迁背景下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建立和发展的制度逻辑。虽然中国与波兰两国的经济改革都导致了明显的社会分化,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外部约束条件的差异,在中国和波兰,政府针对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市民社会的政治压力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明显影响了两国的社会政策模式。为减轻社会分化和不平等带来的冲击,中国在转型过程中社会保护机制形成是通过建立强调社会秩序稳定、"去政治化"(De-politicizing)的反应型社会政策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双重方式来实现的,同时突出机制建立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特征。而在波兰,由于受到了不同社会精英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市民社会的政治压力左右,以及国际外部环境与国际组织的影响,该国社会保护机制的形成则更多是通过政治协商与谈判的渠道来完成,其机制建立突出了民主参与和协商的因素。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同中国长期推行经济发展优先的格局不同,波兰的政治制度的变化、"回归欧洲"的普遍社会预期和欧盟的外部制度约束,加快了其社会保护机制建立的制度化基础。

    2008年03期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社会资本的属性及其在集体行动中的运作逻辑——以一个维权运动个案为例

    石发勇;

    本文力图揭示社会资本的本质属性及其在中国城市街区集体行动中的运作逻辑。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可能起源于社区成员面临共同压力所产生的集体合作需求、市民组织、正义感,以及人力资本等;其"存量"变化与集体行动的形势有关。强、弱联系对于社会资本生产都很重要。国家不同部分对社区社会资本的生产也具有不同影响。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于也可能有害于社区的集体利益和发展。除了检视普通维权市民之间的粘合社会资本或水平联系的作用外,本文重点强调了链接社会资本或垂直联系的功能。这种对于社会资本属性和功能的多维度检视有助于我们对社会资本在城市基层政治场域中运行逻辑及其后果的理解。

    2008年03期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9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 “小皇帝”会提高婚姻稳定性吗——中国城市离婚风险的实证分析

    陆益龙;

    通过对"2006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CGSS)数据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城市社会子女及其性别构成与离婚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子女性别结构对初始婚姻离婚风险无显著影响,即无论"小皇帝"还是"小公主"在促进父母婚姻稳定方面的贡献无差异,但不生育子女则大大提高离婚风险。

    2008年03期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走向农民合作社的农业一体化之路——关于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一体化发展道路的文献回顾

    冯开文;

    本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精选关于家庭责任制、社区合作社、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民合作社等领域的经典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农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基本脉络。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评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走向农民合作社的农业一体化,是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共同选择的观点。

    2008年03期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 中韩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比较研究

    韩锡政;叶克林;

    本文粗略比较了中韩两国各自工业化阶段的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并基于韩国案例阐发可供中国社会发展借鉴的一些经验及其意义。韩中两国在历史上的20年中均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韩国:1960-1980;中国:1980-2000)。在中国,虽然农民阶级规模发生了巨大萎缩和工人阶级数量已经缓慢减少,但就其社会人口比重而言,农民和工人两大阶级仍是基本的社会阶级。目前中国仍然保有社会主义社会和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在韩国,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已经大量减少,与此同时,工人阶级数量却在上升,但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预言相背离的是,中产阶级已在不断壮大。由于不动产拥有者阶级的兴起、不同地区不动产价格差距的悬殊、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及其工人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临时工的涌现等原因,自1990年代以来韩国的社会不平等日趋加深。中国经济总量的继续增长也许最终导致社会不平等问题。为此,中国学者需要关注韩国经验,也即韩国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所遭遇的社会不平等的日趋增长及其影响。

    2008年03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专题论文_经济学研究

  • 效率违约理论述评——拿来、批判或是选择性吸收?

    王艳丽;戴枫;

    效率违约理论源于霍姆斯法官的"契约选择"理论,波斯纳法官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有效率的违约"理论,后有学者正式命名为"效率违约"并得以进一步发展。该理论以科斯定理和帕雷托优势理论为基础,以社会财富最大化为价值取向。该理论的基本适用条件包括:赔偿损失具有与实际履行相当的救济效果;赔偿损失主要是对期待利益的赔偿并具有可预见性。效率违约理论自提出就遭到激烈的批判,该理论介绍到我国为时20年,赞成和反对者皆有,后者占据影响优势。该理论在我国并非一无用处,合同法完全可以吸纳其合理之处,用以完善违约责任体系。

    2008年03期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 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框架与我国的可行性选择

    陈爱蓓;

    WTO将区域贸易安排作为最惠国待遇的例外,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法律规定,使区域贸易安排逐步合法化。由于类型多样化,WTO法律又较为宽松,不同的区域合作方式,发展态势不一。如何选择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着争议。本文认为,无论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还是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考虑,我国都有必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在目前的情况下,应顾及WTO多边贸易体制,以坚持开放的区域合作较为积极。

    2008年03期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环境评估与对策建议

    吴群;侯祥鹏;张震;

    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加强自主开发能力已成为中小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首选途径;涵盖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体系已基本形成,特别是金融部门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融资环境并不理想,风险融资的渠道仍极其狭窄。改善中小企业发展创新融资环境政府应起主导作用。通过建立政府系统中的金融机构,制定相关的扶植政策,构建政策性融资渠道。

    2008年03期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大陆法系当事人主义程序理论溯源——法国1806年《民事诉讼法典》基本思想与程序理论研究

    廖中洪;

    法国1806年的《民事诉讼法典》,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事人主义的特征,而且也是在当事人主义程序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的。这些基本的程序理论是:"讼争一成不变理论"、"程序合同理论"和"程序所有权理论"。从当事人主义程序理论历史发展的角度,追本溯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探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是有益的。

    2008年03期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清末和民国时期行政程序法制的发展介评

    戴桂洪;

    清末仿行立宪运动使中国传统法律受到冲击,程序法的价值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但随着仿行立宪的失败,程序法律改革并没有在中国结成正果。而在民国时期,程序法制尤其是行政程序法制建设开始进入"繁荣"时期,但这些法律制度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实际生活中并没有有效地发挥作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程序法制实践活动虽然失败,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8年03期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权利的救济权能与公权主体的救助性义务

    菅从进;

    作为权利的三大基本权能之一,救济权能是保障和手段性权能,具体又包括获得侵权者救济权能和获得公力救助权能。获得公力救助权能所要求的公力救助性义务,在地位、性质、内容和主体方面都具有特定性,应独立类型化。这种义务的充分确认和配置,取决于从充分保障权利的目的出发,遵循权利的基本权能充分化和完整化等法治基本原则,建立合理分工与制约的民主宪政式的权力体制。

    2008年03期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德国诉讼标的理论的演绎及其启示

    吴杰;

    旧实体法说以实体权利和法律关系为诉讼对象,既判力与诉讼对象具有一致性。旧实体法说无法解决给付目的同一,请求竞合问题,如将其视为一个诉讼标的,在既判力问题上仍坚持旧说观点(实体权利确定),又无法解决重复诉讼的现象。新诉讼标的理论从给付诉讼和确认诉讼具有的目的及机能入手,以效果或事实关系识别诉讼标的,扩大了既判力对象与诉讼对象的内容。但在给付目的同一,事实关系竞合问题上,始终无法克服事实关系的羁绊。

    2008年03期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诉讼证明目的之界定及其实现条件

    张立平;

    诉讼证明目的,是诉讼证明主体在一定的诉讼中通过具体诉讼证明活动,对诉讼事实证明所期望达到的理想性目标或结果。诉讼证明目的具有个别性与共同性、合法性与非法性、理想性与现实性。作为诉讼法上之诉讼证明目的只能是合法性目的。追求诉讼事实的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主体的合法性、共同性、理想性目的,对诉讼事实的盖然性判断是客观真实的理想性目标在实现过程中的现实选择。诉讼证明目的之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包括制度条件、物质条件和认识条件,诉讼证据制度的构建应与一定的诉讼证明条件相适应,以有利于司法正义之普遍实现。

    2008年03期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专题论文_文学研究

  • 论《金瓶梅》艺术上的大突破

    张强;

    《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相比,《金瓶梅》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叙述结构及题材选择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2008年03期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徐志摩与哈代的文学因缘

    赵峻;

    本文侧重分析徐志摩接受哈代影响的"先结构"(文化环境、性情、经历、心境),借此梳理他与哈代之间的文学渊源,加深对徐志摩和哈代的解读。

    2008年03期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苏曼殊小说新论

    戴惠;

    苏曼殊及其小说创作是从旧文学向新文学演变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中间物"。苏曼殊从翻译走向小说创作,他的译作带着"小说界革命"所倡导的政治小说的特点而小说创作"六记"全是爱情小说。这既与他的生活体验有关,也与那个时代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特别是小说观念的发展有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六记)是他的独特个性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开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表现了新的恋爱观,表现了对个性解放,个人意志自由的追求。这与"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特别是"人的文学"的倡导是息息相通的。

    2008年03期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从接受美学视角探析庞德误译

    翟萍;

    庞德的第一部译著《华夏》于1915年问世。自此,其在诠释中国古诗词时所产生的误译不断地招致了翻译评论家的非议。该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究造成宠德误译的原因,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和翻译的跨语言特性,将对庞德翻译文本的接受方式划分为垂直一水平式接受。通过例证,认为,正是与这一接受过程有关的变因,如审美主体(翻译者)、接受主体(接受语读者)和接受环境(接受语的民族心理)等综合因素诱发了庞德的误译。

    2008年03期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学术评论

  • 论战后初期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的外交政策

    倪学德;

    对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外交政策的特点,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有的学者主张,1945-1951年工党政府实行的是自由主义外交,因为二战期间英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自由主义思想对上台执政的工党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倡导国际合作和谋求世界和平的自由主义成为工党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战后初期工党政府的外交实践充分说明,其对外政策基本上沿袭了英国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而较少受到自由主义理念的影响。通过借助美国的力量以实现英国的外交构想,顺应时代潮流开始非殖民化进程,从英国的利益出发及时调整对华政策,这一系列外交行动都是工党政府现实主义外交最好的例证。可以说,面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巨大变迁,工党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大英帝国衰落的现实,落脚点则是国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

    2008年03期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言语交际中的歧义再探

    邵严毅;

    歧义是一个语言形式对应多个意义内容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是言语范畴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导致歧义产生的因素包括语内因素和语外因素。对于言语歧义的把握应同时兼顾说话人的表达和听话人的理解,不可只偏重一方。

    2008年03期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当代高校德育的生态化趋向——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思考

    季海菊;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并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是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传统道德教育微观生态系统内外诸多要素之间存在阻碍有效德育实现的不协调的因素。当代高校教育应重视遵循教育的生态规律,探索顺应自然的生态化取向,强调德育过程的情境化和生活化,构建生态化德育。

    2008年03期 200-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国际关系中“变”与“不变”的逻辑——评吕桂霞著《遏制与对抗》

    姜守明;

    2008年03期 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