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
杨光斌;李月军;
摘要(Abstract):
在现实中国政治中,利益集团已经是不容回避的显性政治力量,执政党也明确提出利益"表达权"问题。因此,利益集团是研究中国政治过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就中国利益集团的类型、政治角色、影响,如何治理利益集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本文发现,作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利益集团在政治过程中既有积极的利益表达作用,也因为表达结构不均衡而导致非均衡性利益分配,因此需要国家的矫正。
关键词(KeyWords): 利益集团;中国政治;治理;利益表达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杨光斌;李月军;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08.02.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日]十中丰:《利益集团》,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 [2]1988年中共中央在13届2中全会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承认中国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仍然存在着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为此,党内理论权威郑必坚在《人民日报》上发文分析经济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和利益集团问题。(“大变动,再认识”,《人民日报》1988年5月20日。)
- [3]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编《2002: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 [4]Authur F.Bentley,The Process ofGovernment,Evanston,ILL.:The Principia Press,1908,p.222.
- [5]2257[美]罗德.黑格、马丁.哈罗普:《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7、251、263页。
- [6]May Hawkesworth and Maurice Kogan,Encyclopedia of Government and Politics,2thedition,NewYork:Routledge,2004;alsosee,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the Social Science,Vol.7-8,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NewYork,1968,p.486.
- [7]从组织形态上看,在常态政治中,美国政治学界把利益集团主要分类为:(1)机构型利益集团,比如官僚机构、立法机关、军队、政党、教会及公司;(2)社团性利益集团;(3)非社团性利益集团,它们以共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职业为基础,但是没有组织起来(详细内容参见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02~207页)。
- [8]学术界关于中国利益集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团型利益集团,而其他三种专门研究较少,但有较多的非利益集团政治的报道。
- [9]日本学者十中丰认为在集团理论中,除了利益团体之外,官厅组织、军队和政党等也都同样作为压力团体而构成一种过程。[日]十中丰:《利益集团》,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40页。也有一些西方学者在讨论中国政治时,把中国军队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并分析了它在中国外交决策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力。Harry Harding,“The PLA as a Pollitical Interest Group,”in Victor Falkenhein(ed),Chinese Politics from Mao to Deng,NewYork:Paragon House,1987。
- [10]26杨军:《部委“利益分殊”进行时》,载《南风窗》2006年12月B期。
- 11新华网7月27日电:中国水利部淮河委员会公布,2006淮河流域各省全部超标排放,治污十年仍未达标,http://news.qq.com/a/20070727/003014.htm
- 12242954《警惕部门利益膨胀》,载《望新闻周刊》2006年10月号。
- 13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 14156768[美]格雷厄姆.E.威尔逊:《利益团体》,(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第9、24、5、3页。1669[美]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07-108、117页。
- 17[印度]查特吉:《关注底层》,《读书》1988年第8期。
- 18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年,第191页。
- 1934[加]迈克尔.豪利特等:《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三联书店,2005年,第100、270页。
- 20[英]H.K.科尔巴奇:《政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7-48页。
- 21Mark Bevir,Encyclopedia of Governance,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7,Vol.1,p.465.
- 2338394755欧阳斌:《大陆立法游说集团浮现》,载《凤凰周刊》2006年第35期。
- 25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期间,不同行业的报纸对入世有着决然不同的态度,每当入世谈判取得一点进展时,对入世持抵制态度的部门就通过自己的报纸攻击中国的谈判代表,甚至说他们是“卖国贼”。
- 27《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6月28日,http://www.jjxww.com/
- 28邓聿:《整个社会为石油体制付出昂贵代价》,《上海证券报》2007年11月05日
- 30案例来源:马秋莎:《比较视角下中国合作主义的发展:以经济社团为例》,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 31汝信等编:《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页。
- 32《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6月28日:在2006年全国建设系统查处违法违纪和涉嫌违法违纪的415人中,建设主管部门和具有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占68%。
- 33参见《财经》2007年7月23日,《失意潜规则》一文关于“上海松江交通枢纽开发案”的深度报道。
- 352003年6月13日央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对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建筑贷款垫资和个人住房贷款严格控制,被认为是“房地产的冬天”。与此同时,在地产商的推动下,全国工商联与众多地产商一道上书国务院,促成了国务院18号文件的出台,该文件指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发展是健康的。资料来源:李曙光:《立法背后的博弈》,载《中国改革》2006年第12期。
- 36徐家良:《制度、影响力与博弈:全国妇联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Jude Howell,“Women’s Organizations and Civil Societyin China,”International Feminist Journal ofPoli-tics,Vol.5,No.2(July2003),pp.191-215.
- 37J.Unger,Private Business,“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the Rise of NewAssociations,”China Quarterly,No.47,1996,p.185.
- 40关于全国工商联的双重代理角色的学术分析,可参见韩福国《市场、组织与国家——中华全国工商联及民间商会(ACFIC)在制度博弈中的双重代理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 41Jude Howell,“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in China:Struggling to Hold Up Half the Sky,”Parliamentary Affairs,Jan01,2002;55,1;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pp.43-56.
- 42亚洲开发银行,《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2003。
- 43韩恒:《关注工会系统的自主利益──对基层企业工会的调查与思考》,载《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7月号。
- 44董亚炜:《政府职能、国家权力与社会发育——当代中国行业协会的政治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 45朱健刚:《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 46参见康晓光《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王信贤、王占玺《夹缝求生:中国大陆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载《中国大陆研究》2005年第1期;Tony Saich,“Negotiatingthe State: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No.161(Mar.,2000),pp.124-141.
- 48参见赵秀梅《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载《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 49当然,利益集团的影响权与政府的决策权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两种权力是现代政府决策体制中既相互关联,又存在基本界分的两个基本要素,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只是个程度上的问题,而不能取代后者。相关论述,可参见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1-233页。
- 50郁建兴:《行业协会:寻求与企业、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7649.
- 51陈剩勇、马斌:《民间商会与地方治理:功能及其限度——温州异地商会的个案研究》,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解密温州商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粘合剂”》,载《南方周末》2004年4月15日。
- 52上述两个案例参见余晖等《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第39-42、43-45页。
- 53Dickson,Bruce J.,Red Capitalists in China:The Party,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 56Jonathan Unger,“‘Bridges’:Private Business,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the Rise of NewAssociations,”The China Quarterly,No.147(Setp.,1996),pp.795-819.
- 58Kevin J.O’Brien,“Agents and Remonstrators:Role Accumulation by Chinese People’s Congress Deputies,”The China Quarterly,No.138(Jun.,1994),pp.359-380.
- 59Feng Chen,“Individual Rights and Collective Rights:Labor’s Pre-dicament in China,”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40(2007),pp.59-79.
- 60最近的研究为此提供一个典型而具有相当普遍意义的个案。参见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 61陈映芳:《群体利益的表达如何可能》,载《天涯》2004年第6期。
- 62[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30页。
- 63有关数据参见汝信等编《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35页;齐霞、许保疆《试析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处置》,《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 64汝信等编:《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177页。
- 65人民网2007年07月16日:“国土部要求严惩土地违法违规县乡成重灾区”,http://news.sina.com.cn/c/2007-07-16/025613453036.shtml.
- 66郑永年:《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崛起说明了什么?》,载《联合早报》2007年1月16日。
- 70Frank R.Baumgartner and Beth L.Leech,Basic Interests:The Im-portance ofGroups in Politics andin Political Scie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Preface.
- 71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载《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 72林龙:《权利失衡与利益协调:城市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现状与对策——关于杭州市社区贫困群体的一项实证研究》,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shjgyfc/P020040628483457810912.pdf.
- 73张千帆:《“公共利益”的构成——对行政法的目标以及“平衡”的意义之探讨》,《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 74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 75Lily L Tsai,“Solidary Groups,Informal Accountability,and LocalPublic Goods Provisionin Rural China,”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May2007,Vol.101,No.2,pp.355-372.
- 76杨格文:《中消协变身的示范效应》,载《南风窗》2007年5月B期。
- 77James L.Franke,“Douglas Dobson,Interest Groups:The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Vol.38,No.2,(Jun.,1985),pp.224-237.
- 78[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95页。
- 79James L.Franke,Douglas Dobson,“Interest Groups:The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Vol.38,No.2(Jun.,1985),pp.224-237.
- 80[美]罗杰.希尔斯曼等:《防务政策与外交决策中的政治:概念模式与官僚政治》,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28页。
- 81孙志祥:《北京市民间组织个案研究》,http://www.csdn.net.cn/page/china/wenhua/wenhua/1114abbx02.htm.
- 82Suzanne Michelle Robbins,Consensus and Conflict:Interest Group Strategyinthe Policy Process,ADisserta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3,p.1.
- 83Paul A.Sabatier;Susan M.Mclaughlin,“Belief Congruence be-tween Interest-Group Leaders and Member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ree Theories and a Suggested Synthesis,”The Journal ofPoli-tics,Vol.52,No.3(Aug.,1990),pp.914-935.
- 84Jan Leighley,“Group Membership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58,No.2(May,1996),pp.447-463.
- 85[英]鲁珀特.布朗的《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组织化群体内部行动过程的富于启示的理论柜架。
- 86[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