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
陈伟
摘要(Abstract):
对极权主义的研究 ,是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分析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入手 ,阿伦特以政治现象学的方法探讨了极权主义的起源 ;在此基础上 ,她进一步探讨了极权运动和极权统治的特征。探讨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 ,不仅为我们考察极权主义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也是我们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阿伦特政治思想的关键
关键词(KeyWords): 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阿伦特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伟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04.02.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MargaretCanovan,HannahArendt:AReinterpretationofHerPoliti cal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p.7.
- ②将极权主义与全能主义两者进行区分,可参见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 ③绝对主义的根本含义在于统治者对国家权力的绝对垄断,阿伦特也提及了绝对主义,绝对主义与静态的国家制度相连,而极权主义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参见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时报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547页。
- ④专制主义的本质在于统治者的权力不受法律的制约。在阿伦特看来,极权主义不同于专制与暴政,极权主义确实蔑视成文法,“但是它的运作既非没有法律指导,亦非恣意行事,因为它宣布严格遵从自然法则和历史法则,而一切成文法都从这两者而来。极权统治……不是‘毫无法纪’,而是诉诸威权之源泉;它不是恣意妄为,而是比以前的任何政府形式更服从这种超人类的力量;它也不是使权力从属于一个人的利益,而是随时准备牺牲每一个人的重大直接利益,来执行它认定的历史法则和自然法则。”(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第637页。)
- ⑤根据阿伦特的论述,威权主义“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总是意味着限制自由,但是并不废除自由。但是极权主义统治的目的是废除自由,甚至是消灭一般人类天性。”并且,“威权原则在一切重要的方面是和极权主义针锋相对的。”二者有本质的差异。参见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第558页。
- ⑥关于极权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区别,阿伦特写道:“法西斯主义的真正目标只是夺取权力,确立法西斯主义‘精英’为统治国家的无可竞争的统治者。极权主义绝不满足于用外部手段来统治,……极权主义发现了一种从内部控制人和威吓人的方法。在此意义上,它消除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一种新的状态。”(参见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第458页。)
- ⑦SeeHannahArendt,BetweenPastandFuture,EightExercisesinPoliticalThought,NewYork:PenguinBooks,1977,p.26.也有学者对阿伦特的这一说法进行了批评,认为极权主义并不是一种新现象,而是古已有之的现象。参见JohnL .Stanley,“IsTotalitariansimaNewPhenomenon?ReflectionsonHannahArendt’sOriginsofTotalitarianism”,firstpublishedinTheReviewofPolitics,Vol.49,No.2,1987,pp.177—207;collectedinHannahArendtCriticalEssays,editedbyLewisP .HinchmanandSandraK .Hinchman,NewYork: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4.笔者以为Stanley的批评颇为勉强,因为其理解的极权主义不同于阿伦特所界定的极权主义之本质。
- ⑧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 ⑨参见K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 ⑩CarlFriedrichandZbigniewBrezezinski,TotalitarianDictatorshipandAutocracy,NewYork:Praeger,1967.
- RaymondAron,DemocracyandTotalitarianism:AtheoryofPoliti calSystems,Michigan: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65,p.194.
- SeeJ.L .Talmon,TheOriginsofTotalitarianDemocracy,NewYork:Praeger,1960.
- SeeHannahArendt,EichmanninJerusalem:aReportontheBa nalityofEvil,NewYork:TheVikingPress,1965.
- 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 SeeHannahArendt,BetweenPastandFuture,EightExercisesinPoliticalThought,NewYork:PenguinBooks,1977,p.64.
-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时报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447、493、442、493、492、46、51、214、344、350、349、350、352、217、217、210、205、215、234、237、296、297、295、292—293、306、335、410、422、445、450、451、446、457、496、511、521、643、495、490页。
- 需要注意的是,阿伦特对英美功利主义的态度颇为复杂。一方面她指出极权主义的反功利特征,功利主义有某种预防极权主义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她也严厉批评功利主义以后果算计代替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她曾引用莱辛的话批评功利主义不能回答“功用的功用何在”的问题。参见HannahArendt,BetweenPastandFuture,EightExercisesinPoliticalThought,p.80.
- HannahArendt,BetweenPastandFuture,EightExercisesinPoliti calThought,p.11.
- 关于施特劳斯对犹太人问题的思考,可参见K .格林《现代犹太思想流变中的施特劳斯》,载于刘小枫编《施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哲学》,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9—142页。
- 关于三者政治哲学的比较分析,可看见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4—549页。
-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30页。
- 参见川崎修《阿伦特:公共性的复权》,斯日译,熊大同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 此类传奇故事一般是说,英国人的祖先曾经到遥远的未开化的地方,与当地的险恶势力进行搏斗,最终取得了胜利,由此英国人成了世界的主人,他们是这些具有冒险、拼搏精神的开拓者的后裔。
- 霍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