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弥散与官本位体制的成熟:对唐宋官僚制级别管理的考察Ranking Dispersion and the Maturity of Bureacratic Ranking Standard:A Survey of the Bureacray Management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刘杰;
摘要(Abstract):
本文以唐宋时期的级别管理为研究对象,以级别弥散为理论命题,分析唐宋官僚制走向成熟官本位的过程和机理。唐宋官本位体制的成熟从逻辑上可以分为如下步骤:首先是级别的结构性扩张,包括职位级别的品位化和品位级别的扩充,二者融为一炉,官僚制的重心向品位级别不断倾斜;其次是级别的功能性融合,品位级别不断向社会扩散,以精英吸纳的方式使大量“官人”散布在社会各领域和各层面;与此同时,官方通过各种制度安排,进行社会汲取,级别管理和社会水乳交融,崇“官”尚“官”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不断向社会扩散,官本位体制成为传统社会中重要的支配性力量。官本位体制成熟的过程,就是级别管理实现弥散的过程。
关键词(KeyWords): 官本位;级别管理;级别弥散;职位级别;品位级别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刘杰;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22.05.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本文将运行于传统政府之中的官僚制称为传统官僚制,意为“传统政府中的官僚制”,这里的“传统官僚制”并非和“现代官僚制”相对应,特做说明。
- ②(57)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4、111页。
- ③俞可平:《什么造成社会的官本位文化》,《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26日。
- ④翟学伟:《脸面运作与权力中心意识:官本位社会的心理机制研究》,《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3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认为,官本位是以官职高低、权力大小作为衡量事物标准的价值观念,参见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第480页;那述宇、王明华:《从官本位到民本位——民主法制建设的路径与目标》,《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李成言、肖俊奇:《社会性官僚政治:中国官本位传统之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7期。
- ⑤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第219页。
- ⑥(24)(37)(40)(42)(48)(59)(60)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92—499、108、261、83、475、367、5、2—7页。
- ⑦A.I.普列高津、程仁华:《组织中的等级制度》,《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8期。
- ⑧卫旭华、刘咏梅、陈思璇:《组织等级:基本概念及作用机理》,《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8期。
- ⑨薛立强:《公务员职务与级别制度的发展与推进改革的着力点》,《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 ⑩阎步克教授认为,使用等级管理制度能把一切具有品位与等级意义的制度安排都包括在内,但他倾向于使用“官阶制度”而非“等级管理制度”,主要是考虑淡化等级管理的技术性。参见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对本文而言,使用“级别管理”而非“等级管理”和“官阶制度”,则是为了突出其技术性,强调这是一个“技术活”。
- (11)杨百揆等:《西方文官系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0—112页。
- (12)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沈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36页。
- (13)阎步克:《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官阶》,《光明日报》2000年11月3日。
- (14)(33)顾江龙:《周隋勋官的“本品”地位》,载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六辑)》,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编辑,2010年,第76—102、76—102页。
- (15)参见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及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Weller、范丽珠等:《制度性宗教VS分散性宗教——关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的讨论》,《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5期。
- (16)李福长、詹微:《北宋寄禄官制述论》,《西部学刊》2018年第2期。
- (17)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增订本)第三册《廿二史考异》卷58,凤凰出版社,2016年,第1019页。
- (18)《通典》卷19。
- (19)俞鹿年编:《历代官制概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48页。
- (20)(30)(32)赖瑞和:《唐代高层文官》,中华书局,2017年,第127、357—369、284页。
- (21)杜文玉:《论唐代员外官与试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 (22)孙正军:《汉武帝朝的秩级整理运动——以比秩、中二千石、真二千石秩级的形成为中心》,《文史哲》2020年第5期。
- (23)李锦绣:《唐代视品官制初探》,《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 (25)张飘:《再论唐代的检校官——兼论职事官的阶官化》,《唐史论丛》2020年第1期。
- (26)(28)(54)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昆仑出版社,2013年,第220、205、222页。
- (27)任士英:《唐玄宗时期东宫体制非实体化考述——以东宫职员的设置变化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 (29)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 (31)赵冬梅:《从方镇牧伯到武臣阶秩——唐宋职位符号品位化的个案研究》,《文史哲》2010年第5期。
- (34)《新唐书》卷46《志第三十六·百官一》。
- (35)李晓菲:《隋、唐、宋的随身佩鱼与职官制度考》,《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 (36)任石:《分层安排:北宋元丰改制前文官班位初探》,《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2期。
- (38)《新唐书》卷157《陆贽传》。
- (39)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增订本)第七册《十驾斋养新录附余录》卷十《唐人服色视散官》,凤凰出版社,2016年,第281页。
- (41)徐乐帅:《中古时期封赠制度的形成》,《唐史论丛》(第10辑)2008年第1期。
- (43)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卷8《职官五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512页。
- (44)《新唐书》卷三《本纪第三·高宗》。
- (45)蔡春娟:《〈宋会要辑稿·崇儒〉“赐处士号”门相关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编,雷闻主编:《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80—187页。
- (46)侯旭东:《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65页。
- (47)陈苏镇:《北周隋唐的散官与勋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 (49)杨西云:《唐代门荫制》,《大连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 (50)白文固:《北宋文武官员恩荫制度探究》,《史学月刊》2002年第3期。
- (51)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6—120页。
- (52)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9—262页。
- (53)顾成瑞:《唐代衣冠户再议》,《史学月刊》2018年第4期。
- (55)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8—269页。
- (56)龚延明:《论宋代官品制度及其意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 (58)周密、朱廷焕著,谢永芳注评:《武林旧事附〈增补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256—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