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身份辨认
任剑涛;
摘要(Abstract):
中国的国际身份辨认,是中国从崩溃的"天下"体系被抛入新生的世界结构必然遭遇的问题。辨认中国在"世界"结构中的国际身份,就是要确立中国在国际社会以怎样的国家状态,如何发挥国际作用,塑造什么国际形象。恰切理解中国的国际身份辨认,需要把握中国国际身份背景条件的变化,承诺中国古代形成的"天下"体系已然自我崩解,而进入现代"世界"体系自有其必然。为此,必须相应承认中国进入世界体系时出现了观念、制度与做派的紊乱,有力矫正这一辨认活动的不知所措、急功近利和进退失据。在此基础上,理性确立中国辨认自己国际身份的基本支点:一方面清醒认识中国大而不强的当代国际处境,另一方面争取融入现行国际体系,再一方面尽力落定辨认中国国际身份的正常心态、理性期待和现实原则。
关键词(KeyWords): 中国;国际身份;辨认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任剑涛;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6.01.01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美]弗兰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史前人类到法国大革命》,毛俊杰译,第九章第3节“强大的中国国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3-145页。
- 2《仪礼·丧服》:“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曷为后大宗?大宗者,尊之统也。”《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孔颖达疏:“别子谓诸侯之庶子也......继祢者为小宗,谓父之嫡子上继于祢,诸兄弟宗之,谓之小宗。”
- 3“五服”说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 4姜安:《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政治考量与时代价值》,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 5郭树勇:《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关于中国梦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3期。
- 6李伟:《筹建亚投行:中国从此不做冤大头》,http://news.ifeng.com/opinion/bigstory/special/aiibchina2015/访问时间:2015年8月10日。另可参见丁学良《中国的软实力与周边国家》,东方出版社,2014年。
- 7关于“新清史”的一系列争执,就很好提示人们意识到相关问题的复杂性。论者指出,“近年来流行于美国的所谓‘新清史’,否认大清为中国的朝代,否认满族汉化之事实,而认为满人有其民族国家之认同,清帝国乃中亚帝国而非中华帝国,中国不过是清帝国的一部分而已,而最颠倒之论,莫过于指责满清为中国朝代之说乃现代中国民族主义之产物。”汪荣祖主编:《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中央大学出版中心,2014年,第1页。
- 8参见前引汪荣祖主编《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所收诸文,即可理解这样的困窘。
- 9参见王阳明《传习录下》。
- 10“周秦之变”,指秦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军事暴力统一国家,以少数名族统治中国,以郡县制整合国家行政资源,因此颠覆了周朝一开端绪的礼治治国、感化政治、汉族治理、封建体制。参见秦晖《秦制战胜周制的历史就是儒家被驯服的历史》,载《开放时代》2011年第7期。
- 11“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游牧部落,他在北方汉族地区建立起不少政权,并残暴统治汉人,导致汉族人口骤减,文明水准明显下降,社会发展急遽倒退。史称“五胡乱华”。
- 12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之后中国进入一个落后少数民族(蒙)统治先进多数民族(汉)的状态。有人认为,这是华夏文明的中断。满族征服明朝以后,中国再次陷入蒙元态势,中国自此彻底终结。参见李毅鹏《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载《记者观察》2013年第8期。
- 13任剑涛:《天道、王道与王权---王道政治的基本结构及其文明矫正功能》,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 14[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中文版序言,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 15 16参见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及其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4-6、49-52页。
- 17苏舆编、杨菁点校:《翼教丛编》,前言,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年,第21-38页。
- 18论者指出,由于公众期待一个集团替他们做出所有合理的决策,并自愿放弃个人的思考与行动责任,“这样一个人数众多、有力量而又相当志同道合的集团,似乎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由最好的分子,而只能由最坏的分子来建立。”[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第十章,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32页。
- 19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将一个不会思考、不读书的社会,称为低智商社会。参见[日]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千太阳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Ⅺ-Ⅻ页。
- 20这样的断言,主要是针对民国建立以后不断的帝制复辟而言的。
- 21论及国共两党的异同,有论者指出,国共两党的组织状态有很大差别,前者的列宁化程度远远不如后者,这正是后者战胜前者的重要原因。对此,需要相应指出的是,两党在列宁化程度上的巨大差异,并不能消解两党在结构上的高度相似。
- 22苏联仅仅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任务,是人们常常用来证明相关论断的主要例证。参见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第十五章“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8-409页。
- 23[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卷五第二章“罗马的征服”,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6-352页。
- 24许国贤:《马克弗森》,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第3页。
- 25颜元:《四存编·存学编》。
- 26“同光中兴”指的是同治、光绪年间,清朝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三十来年间出现的短暂复兴迹象。其中,尤以洋务运动为标志。参见李治亭主编:《清史》,第五编(下)“清王朝最后五十年”,尤第一章“同治政体新变动”、第三章“办洋务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15-1641、1677-1710页。
- 27《曾文正公全集》卷二三。
- 28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 29近代经学史论者指出,康有为本廖平之论,据《知圣篇》著作了《孔子改制考》,据《辟刘篇》著作了《新学伪经考》。尽管康有为极力否认这一点,但两人思想的客观关联却不容康氏否定。参见黄开国《评康有为与廖平的思想纠葛》,载《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5期。
- 30蔡乐苏等:《戊戌变法史述论稿》,第八章“政变风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83-809页。
- 31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明确指出,“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 32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第四章第二节“缺乏共识的建国路线”,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第200-222页。
- 33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国方略。这似乎是想校正百余年中国现代化明显偏重物化指标的偏失。同时必须承认后四种文明发展的水准,与物质文明、尤其是GDP相比而言,存在着巨大差距。
- 34《欧游道中寄书》(二),《胡适文存》三集卷一。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四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1-42页。
- 35赵光强:《蒋介石与德国的军事合作:从盟友到死敌》,http://view.news.qq.com/a/20131211/003448.htm访问时间:2015年8月23日。“蒋介石执政初期为何偏爱法西斯德国对英美不屑”,http://news.ifeng.com/a/20150216/43190613_1.Shtml访问时间:2015年8月23日。
- 36邓小平为中美关系确定的基调,多少体现出这一宗旨。1991年邓小平提出了十六字的对美方针,“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引自宫力《邓小平与美国》,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第633页。)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局势,这一定调就更显现出邓小平对中美关系的高度看重。
- 3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1页。
- 38“中国驻悉尼总领事:中国是大国,但还不是强国”,(2010年9月消息)http://www.chinanews.com/cj/2010/09-02/2507715.shtml访问时间:2015年8月21日。
- 39西方国家近期不断批评中国没有负起大国的国际责任,中国对之进行了明确地反批评。美国著名媒体《福布斯》就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国到了承担大国责任的时候”,并且以美国从自我封闭式发展到参与世界事务的演变,提醒中国,参与世界事务是中国之作为崛起国家的自然进程。参见《美媒:中国承担大国责任是自然过程》,载《环球时报》2011年12月4日。
- 40论者指出,顾维钧“他越过国际惯例和外交官俱乐部的默契,诉诸舆论和群众情绪。事实上,他将总体战的原则引入了外交领域,将绅士的交涉变成了群众的斗争,对此后国际体系的崩溃负有极大责任。根据契约和产权至上的十九世纪外交原则,他的要求纯属无理取闹。”刘仲敬:《中国外交的顾维钧时代》,http://www.21ccom.net/articles/history/jindai/20150601125299_all.html访问时间:2015年8月22日。这样的评价可以争论,但确实也可以看出,中国之作为弱国的外交存在的尴尬之处。
- 41李景贤:《乔冠华先生二三事》,载《世界知识》2007年第6期。
- 42如果说国民党中国的国际/外交理念直接从顾维钧那里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认定技巧性的国际/外交思维主导了当时中国处理相关国际事务的话,那么,新中国的国际关系或外交理论的研究窘境,从研究者的评论中可以管中窥豹了。参见王丽萍《中国国际政治研究五十年审视》,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 43例如中法签订《天津条约》时,法方就偷偷加入“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以及中法对条款发生争议,“总以法文做为正义”。参见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8页。
- 44李育民:《中国废约史》,第一章“清政府从阴违条约到信守条约”,第35-47页。
- 45李育民:《中国废约史》,第二章“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思想先导”、第四章“群众性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第93-122、191-232页。
- 46李育民:《中国废约史》,“尾声:不平等条约时代的终结”,第988页。
- 47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合作,学习了很多先进理念;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企业懂得如何更好地按照国际规则参与竞争。无论是和平还是发展,中国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受益者。”因此,“中方也愿意与各国一道,共同推动这个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均衡的方向发展。”[英]《金融时报》莱昂内尔·巴伯等:《李克强:中国无意挑战国际秩序》,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1563?page=4访问时间:2015年8月23日。
- 48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载林文光选编《陈独秀文选》,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 49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69页。
- 50这三个概念,哈佛大学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瑟夫·奈都给予了阐释,构成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理念。参见[美]约瑟夫·奈《软实力:权力,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第一章“从硬实力到软实力”,马娟娟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
- 51近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广开孔子学院,官方的表述是要将中国的软实力展现给世界。但孔子学院在友邻国家如俄罗斯、潜在对手国家如美国都遭到一定程度的抵制,这证明中国展现软实力的方式还有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