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政治研究:从西方到东方的视界转换——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的扩展解读
任剑涛;
摘要(Abstract):
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西方的"极权主义研究。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将极权主义研究的视野从西方转移到东方。本文对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结构形态的分析进行了重述,对他论述的东方专制主义转型的契机与复辟的危险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既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了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的"冷战"思维,同时也肯定了他的研究所具有的揭橥东方古典社会政治特质的价值,并指出人类重视自由价值与警惕专制政治的高度相关性与现实针对性。
关键词(KeyWords): 极权政治;专制主义;西方;东方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任剑涛;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09.02.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参见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徐式谷等译,“中译本出版说明”对于国外学者评论此书的不同观点的引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9-10、11、9、3、13、18、41、43、43、85、96、99、123、125-127、134、158-159、195、198、233-234、304、310、313、316、335、467、463、466-467、22、53、56-58页。
- [2]参见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73页。
- [3]参见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03页。
- [4][5]参见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导言,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27页。
- [6]参见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初版序,林骧华译,三联书店,2008年。
- [7]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三联书店,2008年;蔡英文:《极权主义的起源》导读。
- [8]参见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三联书店,2008年,第580-581、500页。
- [9][10]参见J.F.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绪论,孙传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274页。
- 13汤因比在评论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时指出,“如果想对极权作一认真研究的话,纳粹政权是我们所知道的此种暴虐最恰当的例子。如果考察一下有史以来保存下来的全球人类行为的记载,就会发现没有能和此相比的东西。”因此他不认为东方的专制主义会比西方的专制主义更坏。引自魏特夫书,第6页。
- 16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正文开篇,就对静止的环境决定论加以拒斥。他特别强调环境-制度-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此而言,魏特夫可以说是动态的环境适应论者。同上书,第1页。
- 36魏特夫为此特别强调,“阶级斗争远非全人类的慢性病,而只是多中心的开放社会的奢侈品。”同上书,第343页。
- 43引自魏特夫书,中译本出版说明。
- 44同上书,中译本出版说明;林甘泉:《怎样看待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载《史学理论月刊》1995年第1期。
-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79-380、390-393、394页。
- 47参见霍.海曼《东方共产主义崩溃后的西方民主社会主义》,载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39-265页。
- 50中曾根康弘等:《冷战以后》,吴寄南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第1页。
- 51弗洛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1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