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形塑:高质量就业结构的转向System Shaping: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Employment Structure
郭冉;
摘要(Abstract):
我国高质量就业结构的转型受到宏观和微观层面制度因素的双重影响。通过对政策文本以及调查数据中制度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2011—2021年我国就业质量整体上呈现波动中增长的态势。宏观层面,制度性因素通过政策制定、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等因素对就业质量进行调节,就业质量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微观层面,制度性因素对于就业质量的影响体现于横向影响和纵向影响两点。横向来看,体制内工作的就业质量整体较高,其优势体现于就业稳定性和强度。体制外的私营企业收入较高,可弥补稳定性的不足,进而提升就业质量。纵向来看,制度因素通过或隐或显的方式对就业质量的不同纵向层级发挥了不同作用。在政策层面,需根据就业质量的动态变化和影响机制的异质性采取灵活的政策供给方式。此外,鼓励灵活就业、壮大新职业群体是促进更加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更高质量就业的基础。
关键词(KeyWords): 高质量就业;制度形塑;就业结构转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郭冉;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22.05.01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吴绮雯:《“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就业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思路》,《经济纵横》2021年第7期。
- ②④中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坚持就业优先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求是》2022年第12期。
- ③赖德胜:《高质量就业的逻辑》,《劳动经济研究》2017年第6期。
- ⑤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Decent Work:Report of the Director-General”,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1999.
- ⑥Richard Anker,Igor Chernyshev and Philippe Egger,et al.,“Measuring Decent Work with Statistical Indicators”,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Vol.142,No.2(2003),pp.147-178;Florence Bonnet,José B.Figueiredo and Guy Standing,“A Family of Decent Work Indexes”,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Vol.142,No.2(2003),pp.213-238.
- ⑦European Committee,“Taking Stock of Five Years of the European Employment Strategy”,Communication,416final(2002),pp.256-261;国福丽:《国外劳动领域的质量探讨:就业质量的相关范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 ⑧Janine Leschke and Andrew Watt,“Challenges in Constructing a Multi-dimensional European Job Quality Index”,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Vol.118,No.1(2014),pp.1-31.
- ⑨(12)赖德胜等:《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1期。
- ⑩(32)F.K.Schroeder,“Workplace Issues and Placement:What i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Work,Vol.29,No.4(2007),pp.357-358.
- (11)谭永生:《中国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测度评价与实现路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0年第5期。
- (13)沈嘉贤:《新时代高质量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统计科学与实践》2020年第6期。
- (14)许长新、凌珑:《中国微观就业质量: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江海学刊》2020年第6期。
- (15)黄嘉文:《高质量就业背景下企业工会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国劳动》2020年第1期。
- (16)柳芸芸、叶映华:《“新生代海归”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有序Logistic—ISM模型的实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12期。
- (17)Lant Pritchett,Asep Suryahadi and Sudarno Sumarto,“Quantifying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A Proposed Measure,with Application to Indonesia”,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2000.
- (18)吕光明、崔新新、孙伯驰:《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的着力点——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财政研究》2021年第8期;樊丽明、解垩:《公共转移支付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经济研究》2014年第8期。
- (19)崔岩:《就业质量视角下的外卖骑手就业脆弱性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 (20)惠建国、刘冠军:《新中国70年就业政策的创新发展与经验总结》,《财经问题研究》2020年第9期。
- (21)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胡献政:《多渠道支持新型灵活就业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共同富裕》,《发展研究》2021年第S1期。
- (22)(23)所谓“市场转型”讨论,涵盖的主题较多,但多关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若干社会变迁。具体研究可参见Victor Nee,“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4,No.5(1989),pp.663-681;Ivan Szelenyi and Eric Kostello,“The Market Transition Debate:Toward a Synthesi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1,No.4(1996),pp.1082-1096;Xiaogang Wu and Donald J.Treiman,“Inequality and Equality under Chinese Socialism:The Hukou System and Intergenerational Occupational Mobilit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13,No.2(2007),pp.415-445;Xiaogang Wu and Donald J.Treiman,“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hina:1955-1996”,Demography,Vol.41,No.2(2004),pp.363-384.
- (24)刘爱玉、刘继伟:《市场化过程中就业脆弱性之演变(2000—2010)》,《河北学刊》2020年第1期。
- (25)(28)毕素华:《社会服务市场的生成机制与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
- (26)林宗弘、吴晓刚:《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1978—2005》,《社会》2010年第6期。
- (27)田丰:《城市工人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 (29)万海远、李实:《户籍歧视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经济研究》2013年第9期。
- (30)程诚、边燕杰:《社会资本与不平等的再生产以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收入差距为例》,《社会》2014年第4期。
- (31)参见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网:http://css.cssn.cn/css_sy/。
- (33)归一化指数为(j=1,2,3,4),X■表示具体某个维度就业质量的归一化得分,其中i为样本个体,j为某个具体维度(工资水平、工作强度、工作稳定性和工作保障)的代表,取值为1至4。maxj和minj分别为j维度指标的最大和最小值。最后通过计算平均数得到整体的就业质量指数■。
- (34)线性拟合结果仅为参考,本文同时也试用了曲线拟合和多项式拟合等多种方法,结果类似,故不做赘述。
- (35)参见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4/08-10/6477530.shtml。
- (36)由于归一化指数的取值区间为[0,1],描述时区间范围较小。为方便展示变化趋势,故在图1至图2中对归一化指数均乘100且保留一位小数。
- (37)政治身份为“其他”类型的样本量仅为67人,在不同队列中的分布较为有限,难以计算相应的数值,故在此省略针对此人群的分析。
- (38)朱迪:《新业态群体的成长与共同富裕》,《学海》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