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生活方式变迁与园林价值调适: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种历史比较分析Garden Value Adjustment and Path Expl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Lifestyle Changes
谷康;
摘要(Abstract):
民众生活方式成为近年来各领域的讨论热点。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为园林价值属性的丰富完善提供了客观条件,并回应了现实要求。本文从民众日常生活出发,将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现代园林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厘清民众生活需求和园林建设的相互促进关系,总结园林在民众不同生活领域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特征,分析园林功能拓展与价值生成的规律特征,并对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进行讨论。
关键词(KeyWords): 生活方式变迁;园林;价值调适;历史比较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共和国70年江南地区现代园林设计发展研究”(项目号:2019SJZDA119)的阶段性成果;;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Authors): 谷康;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22.05.0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朱迪、Alison Browne、Josephine Mylan:《供给系统、社会习俗与生活方式——中产阶层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消费变迁》,《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 ②④胡悦晗、谢永栋:《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述评》,《史林》2010年第5期。
- ③(33)(55)王丛虎、门理想:《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逻辑及历史验证——基于公共资源交易价值的理论视角》,《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1年第3期。
- ⑤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 ⑥(11)(44)黄楚梨、冯玮:《浅析居民生活方式变迁对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影响——以上海市城市公园发展为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9年会论文集》(上册),2019年,第664—668、664、666页。
- ⑦(34)(37)(39)张志庆、刘佳丽:《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的渊源与启示》,《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12期。
- ⑧唐晓燕:《生活方式变迁视域下城市公共治理走向研究——以杭州为例》,《浙江学刊》2012年第3期。
- ⑨余涛、崔琼:《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现代化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5—7页。
- ⑩(26)叶南客:《生动而深刻的变迁——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的进步历程》,《学海》1998年第4期。
- (12)(13)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4期;李鑫生:《近年来我国生活方式研究概观——兼对全国生活方式研讨会评述》,《东岳论丛》1998年第3期。
- (14)李鑫生:《近年来我国生活方式研究概观——兼对全国生活方式研讨会评述》,《东岳论丛》1998年第3期。
- (15)(35)左寅生:《用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看〈阿房宫赋〉》,《文学教育(上)》2022年第1期。
- (16)任艳胜、冷浩然、王雅丽、陈长虹、周俊国:《历时性与共时性统一视角下历史古镇沿街立面改造设计研究——以南昌县三江镇三江大道为例》,《装饰》2022年第1期。
- (17)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 (18)杨芸、彭千芮:《“中国百年消费变迁与美好生活”消费经济专题论坛综述——(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消费经济》2021年第4期。
- (19)(20)(43)赵纪军:《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二)苏联经验》,《风景园林》2009年第2期。
- (21)张应祥:《社区、城市性、网络——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 (22)李强、邓建伟:《我国社会分层理论的演进》,《学海》2002年第4期。
- (23)赵纪军:《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四) 园林革命》,《风景园林》2009年第5期。
- (24)俞晟、何善波:《城市游憩的社会学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2期。
- (25)(30)张丽宁:《江苏民众生活方式的30年变迁》,《学海》2008年第6期。
- (27)赵纪军:《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五) 国家园林城市》,《风景园林》2009年第6期;邱冰、张帆:《公园属性的反思——基于中国近现代公园建设的意识形态变迁考察》,《学术探索》2016年第3期。
- (28)江立华:《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 (29)杨小明、顾承卫:《新世纪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变革》,《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 (31)解建红、李娜:《改革开放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革》,《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1期。
- (32)王学军、张弘:《公共价值的研究路径与前沿问题》,《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第2期。
- (36)张进:《论“活态文化”与“第三空间”》,《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 (38)Spaargaren,Gert and Vliet,Bas Van,“Lifestyles,Consumption and the Environment: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of Domestic Consumption”,Environmental Politics,Vol.9,No.1(2000),pp.50-76.
- (40)蔡欣蓓:《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人际交流行为分析——以台北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例》,《建筑与文化》2019年第4期。
- (41)司敏:《“社会空间视角”: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新视角》,《社会》2004年第5期。
- (42)(58)(59)邱冰、张帆:《公园属性的反思——基于中国近现代公园建设的意识形态变迁考察》,《学术探索》2016年第3期。
- (45)强乃社:《空间性与社会理论重建——索亚空间哲学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6期。
- (46)(51)胡俊修、李勇军:《近代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与市民生活——以汉口中山公园(1929—1949)为表述中心》,《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 (47)黄以仁:《公园考》,《东方杂志》第九卷第二号,民国六年(1917年)八月初一日。
- (48)李德英:《公园里的社会冲突——以近代成都城市公园为例》,《史林》2003年第1期。
- (49)吴芸:《高雅民族文化、大众文化的传播及其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学海》2002年第6期。
- (50)(60)李梦思:《北京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4期。
- (52)刘秀晨:《60年园林绿化回首》,《中国园林》2009年第10期。
- (53)叶南客:《对当代男性闲暇生活变迁的观察与思考》,《学海》1994年第1期。
- (54)吴宁:《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社会》2008年第2期。
- (56)O’Flynn J.,“From New Public Management to Public Value:Paradigmatic Change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66,No.3(2007),pp.353-366.
- (57)詹世友:《公共领域·公共利益·公共性》,《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 (61)李晶:《时代变局下美好生活观的价值选择及超越——弗洛姆生活哲学的价值向度及其当代启示》,《国外理论动态》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