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与国家认同——西欧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经验
严海兵
摘要(Abstract):
西欧国家投票权扩大的历史背景是民族国家的构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产生了国家认同危机,后者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民族国家构建中通过战争等方式并入的新的群体,以及在社会结构变化中成长起来的新兴阶级,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打着民主的口号要求本来属于贵族特权的投票权平等化,从而在民族国家内部形成了对抗和紧张关系。而国家所采取的积极性回应——逐步开放投票权,则缓和了民族国家的这种对抗和紧张关系。西欧国家投票权开放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三种:以英国为代表的渐进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激进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竞争模式。尽管存在着道路上的差别,但它们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实现了投票权的平等化。投票权的平等化除了暂时缓和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既得利益阶级与利益边缘阶级之间的冲突之外,还有着更加长远的积极意义,它以民主的名义把社会不同阶层、团体和族群整合到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政治行动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家认同——民主国家认同。
关键词(KeyWords): 选举;投票权;民族国家构建;国家认同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主持的2010年度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项目“选举视角下的民主合法性研究”(项目号:10HZK041);; 2011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地方人大民意整合的制度化研究”(项目号:BR51837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严海兵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2.04.0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⑦Charles Tilly,“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tate-Making”,in Charles Tilly,eds.,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p.15,p.34.
- ②英语中的民族国家由nation和state合并而成nation-state,这让人觉得一个民族对应着一个国家,民族国家都是单一民族的国家。而从理论上讲,民族和国家至少有三种组合:(1)一个民族形成一个国家;(2)一个民族分散在多个国家;(3)多个民族组成一个国家。从事实来看,世界上很少存在民族与国家完全重叠的现象,后两种组合的情况则是常态。所以,也有一些学者提倡用“民族性国家”(national state)来取代通行的“民族国家”。(参阅叶江《解读安东尼·D.史密斯相关著述中的几个关键性术语》,《世界民族》2006年第5期;CharlesTilly,ed.,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Charles Tilly,Coer-cion,capital,and European states,AD990-1992,BlackwellPublishing Ltd,1992;Barbara Jelavich,Russia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omanian National State,1821-187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我们在行文中仍然采取“民族国家”这种惯常的用法,因为“民族性国家”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虽然有其应用的合理性,但是并不能涵盖作为规范性概念的“民族国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具体而言,“民族性国家”缺乏“民族国家”所指涉的两种重要的倾向:第一,同一个民族往往倾向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正如韦伯所说,“民族是一种共同的情感联结,其适当的诉求是建立自己的国家,并且它通常也倾向于产生这样的国家。”(转引自Anthony D.Smith,The problem of national identity:ancient,medieval and modern?,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Vol.17,No.3,1994,p.382.)比如,德国、意大利和以色列都是在民族主义的口号下建立统一的现代国家的。第二,国家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往往需要塑造一种集体意识和共享信念,从而把本国内不同语言、文化和种族的族群(ethnic groups)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民族或国族(nation)之中,所谓的美利坚民族和法兰西民族就是这么来的。为了行文方便和简洁,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说的“国家”、“现代国家”都是指民族国家。
- ③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17页。
- ④内特尔(J.P.Nettl)较早地区分了这两个概念,并比较了美国、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在“国家性”方面的差异。参阅J.P.Net-tl,The State as a Conceptual Variable,World Politics,Vol.20,No.4,1968,pp.559-592.
- ⑤对于民族国家缔造、确立与巩固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达,使用较多的术语是国家形成(state forma-tion)、国家缔造(state-making)、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和民族构建(nation-building),其中,国家形成、国家缔造和国家构建的意思较为接近,都侧重于国家性(stateness)的成长,而民族构建侧重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确立。虽然一般来说这是两个前后相继、完全不同的过程,但是这两个过程在实践中相互重叠、相互影响,甚至在有些案例中出现次序颠倒的现象,所以本文采用“民族国家构建”这个综合折中的表述。关于国家构建与民族构建之间的关系,本迪克斯曾做过一段精彩的辨析,他说:“国家和民族及其同源词国家构建和民族构建是一些无法回避的令人棘手的术语。国家的现代含义指涉的是最高政府的权威和管理。在旧式的王国中,统治者虽然拥有最高权威,但他只控制自己的领地;而且也不存在中央的执行机构。现代国家的出现是中央政府的行政功能逐渐集中的同义语。而民族则至少涉及以下两个现象:(1)在历史中形成的共同享有一种特定文化和语言的共同体;(2)中央政府与法律面前平等的个体所组成的公民全体之间的地位对等,这是法国革命所产生的一个政府原则。由于存在下列的情况:有些民族运动超出了几个国家的界线,有些民族国家内部存在着持不同政见的民族性少数群体,有些国家缺乏诉诸建立一个民族共同体的能力,而有些国家实践了法国式民族原则却仍不能在历史中发展出一个共同体,等等;所以,即使谨慎地使用这个术语也不能保持叙述的一致性。作为一种近似的处理,我将在涉及1500年之前的时间上使用国家和国家构建,而将使用民族和民族构建(有时也使用民族国家)的时间限定在1500年之后。”见Reinhard Bendix,Kings or People:Power and the Mandate to Rul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p.605,n1.
- ⑥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施康强、顾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567-568页。
- ⑧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8-11页。
- ⑨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甘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99页。
- ⑩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 Leonard Binder,eds.,Crise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 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 Charles Tilly,Coercion,capital,and European states,AD990-1992,Blackwell Publishing Ltd,1992,pp.106-107.
- Anthony H.Birch,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Lon-don:Unwin Hyman Ltd.,1989,pp.37-40.
- 参阅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 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26、223-225页。
- 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33-134页。
- Daniele Caramani,The Nationalization of Politic:The Formationof National Electorates and Party Systems in Western Europe 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221.
- Stein Rokkan,Citizens,Elections,Parties,Oslo:Universitets-forlaget,1970,pp.148-149,p.227.
- Stein Rokkan,1970,pp.149-151.下文对这三种模式的具体阐述也主要是概括自Rokkan的研究。
-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2页。
- Reinhard Bendix,Nation-Building&Citizenship:Studies ofOur Changing Social Order,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6,p.115.
- G.R.甘米奇:《宪章运动史》,苏公隽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0页。
-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63页。
- 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沈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1、77页。
- 林赛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7卷:旧制度:1713-176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3页。
- 皮埃尔·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16、5、1-8、47页。
- 约翰·吉尔伯特·海因伯格:《多数决的历史》,中国法律史学会编:《法史学刊》(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 韦伯:《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慧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9-290页。
- 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174页。
- 昆廷·斯金纳:《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约翰·邓恩编:《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3页。
- 弗朗索瓦·基佐:《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张清津、袁淑娟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50页。
- 森口繁治:《选举制度论》,刘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37页
- Giovanni Sartor:i《最新政党与政党制度》,雷飞龙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第30-35、49页。
- T.H.Marshall,Class,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New York:Doubleday&Co.,Inc.,1964,pp.65-122.
- 所谓民主的建设性作用,是指民主的实践给公民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增进民众对于需求、责任和权利的理解,有助于在社会中形成价值观。参阅阿玛蒂亚·森《民主:一种并非奢侈的价值观》,程晓农译,载《书屋》2001年第1期。
- 马克斯·韦伯:《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85页。
- 参阅W.J.M.Mackenzie,“Representation in Plural Socie-ties”,Political Studies,Vol.2,No.1,1954,pp.54-69;W.J.M.Mackenzie,“The Export of Electoral Systems”,PoliticalStudies,Vol.5,No.3,1957,pp.240-257;Richard Roseand HarvéMossawir,“Voting and Elections:a Functional Analy-sis”,Political Studies,Vol.15,No.2,1967,pp.173-201.
- Edward A.Shils.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tates,TheHague:Mouton&Co.,1962,p.38.
- 鲁恂·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任晓、王元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2页。
- 参阅Albert O.Hirschman,Exit,Voice,and Loyalty:Responsesto Decline in Firms,Organizations,and Stat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阿尔伯特·O.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卢昌崇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请参阅Stein Rokkan,“Entries,Voices,Exits:Towards a Possible Generalization of the Hirschman Mod-el”,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Vol.13,No.1,1974,pp.39-53;Samuel E.Finer,“State-building,State Boundaries andBorder Control”,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Vol.13,1974,pp.79-126;Stein Rokkan,“Dimensions of State Formation andNation-Building:A Possible Paradigm for Research on Varia-tions within Europe”,In Charles Tilly,ed.,The Formation of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Daniele Caramani,The Nationalization of Poli-tics: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Electorates and Party Systems inWestern Europ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p.17-27.
- 参阅Daniele Caramani,The Nationalization of Politics: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Electorates and Party Systems in Western Eu-rop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28;Sey-mour Lipset and Stein Rokkan,“Cleavage Structures,Party Sys-tems,and Voter Alignments:An Introduction”,In Lipset andRokkan,eds.,Party Systems and Voter Alignments: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7;SteinRokkan,Citizens,Elections,Parties,Oslo:Universitetsforlaget,1970,pp.96-101.
- Seymour Lipset and Stein Rokkan,“Cleavage Structures,PartySystems,and Voter Alignments:An Introduction”,In Lipset and
- Rokkan,eds.,Party Systems and Voter Alignments: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7.
- Peter Mair,“Cleavages”,in Richard S Katz and William J Crot-ty,eds.,Handbook of Party Politics,Sage Publications Ltd,2006.
- 早期的相关研究,请参阅:E.E Schattschneider,The Semisov-ereign People:A Realist's View of Democracy in America,NY:Rinehart&Winston,1960;D.E.Stokes,“A Variance Compo-nents Model of Political Effects”,in J.M.Claunch,eds.,Math-ematics Applications in Political Scienc,Dallas:The ArnoldFdn,1965,pp.61-85;D.E.Stokes,“Parties and the Nation-alization of Electoral Forces”,in W.N.Chambers and W.D.Burnham,eds.,The American Party System,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pp.182-202;D.W.Urwin,“Germany: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Electoral Politics”,in R.Rose,eds.,Electoral Behavior:A Comparative Handbook,NY:The FreePress,1974,pp.107-70;D.W.Urwin“Towards the National-isation of British Politics?The Party System,1885-1940”,inO.Büsch,eds.,W?hlerbewegung in der europ?ischen Ge-schichte,Berlin:Colloqium Verlag,1980,pp.225-58;D.W.Urwin,“Territorial Structur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in S.Rokkan and D.W.Urwin,eds.,ThePolitics of Territorial Identity,London:Sage,1982,pp.19-74;D.W.Urwin,“Germany:From Geopolitical Expression to Re-gional Accomodation”,in S.Rokkan and D.W.Urwin,ThePolitics of Territorial Identity,London:Sage,1982,pp.165-250;and D.W.Urwin,“Harbinger,Fossil or Fleabite?Region-alism and the West European Party Mosaic”,in H.Daalder andP.Mair,eds.,Western European Party Systems:Continuity andChange,London:Sage,1983,pp.221-56.
- 中文版请参阅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一个现实主义者眼中的美国民主》,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 严海兵:《民主化引发政治冲突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载《学海》2010年第2期。注意,说选举是产生冲突的诱因,并不意味着选举是产生冲突的原因,也不意味着可以借此否定选举。事实上,在那些选举引发冲突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是因为宗教、文化、族群等方面的矛盾错综复杂,加上社会政策失当和长期拖延开放选举,从而导致矛盾积累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 关于这两种民主化道路差异的详细分析,请参阅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谭君久、刘惠荣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4-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