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现代共和轨道: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及其结构转型
任剑涛;
摘要(Abstract):
中国的现代建国,从民族国家建构始,以政党国家成型终。政党国家并没有完全背离共和精神。只不过它是一种类似贵族共和的政体形式。从现代共和的基本精神来看,中国面临着一个从政党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型,从贵族共和向平民共和的跃迁。只有完成了这样的转变,中国的现代建国任务才真正宣告完成,中国也才有望成为规范意义上的共和国。
关键词(KeyWords): 贵族共和;平民共和;中国国家转型;政党国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任剑涛;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5.02.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从中国目前两个政治体看,台湾的“中华民国”在上个世纪90 年代终于完成了共和政体的建构任务。本文所指的、作为政党国家的“中华民国”,主要是指1949年前国民党在大陆建构的政治体。由于台湾的体量限定,在一般意义上所讲的中国当代政体,主要是从大陆的角度而言的。这是一个不为多余的分辨。
- 2 参见丛日云《对1949年国号之争的政治学分析》,载《炎黄春秋》2012年第12期。
- 3 Roger Scruton,The Palgrave Macmillan Dictionary of Political Thought,Palgrave Macmillan 2007,p.594.另可参见Iain Mclean,Alistair Mcmillan(edt.):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Poli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459.这两部辞典对共和主义的定义,当然是一个旨在凸显核心内涵的简单定义,但却呈现了人们对共和主义的常识性认知。
- 4 萧高彦:《西方共和主义思想史论》,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第3-4页。
- 5 参见[美]戴维·伍顿《共和主义、自由与商业社会1649-1776》,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18页。
- 6 亚里士多德指出,“在一个混合得很好的共和政体中,似乎应该同时具有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特征,或者干脆都不具有;共和政体的维持无须借助外力,完全凭靠自身,就凭自身力量而言,也不能唯大多数人的意愿是从——因为多数人的意愿也可能支持一个邪恶的政体,而应当是总的说来城邦的诸分子或成员无一具有组建另一个政体的意愿。”[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6-137页。
- 7 [澳大利亚]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6页。
- 8 [古罗马]西塞罗:《法律篇》,转引自萧高彦《西方共和主义思想史论》,第90页。
- 9 参见施治生等编《古代民主与共和》,第五章“罗马的贵族共和制和迦太基的寡头共和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及以下。
- 10 关于共和主义之间的差异表述多种多样,这里采取的只是其中一种说法。恰如论者所指出的,“在名称上,分化后的两种共和主义有‘发展式共和主义/保护式共和主义’、‘民主共和主义/宪政共和主义’、‘民粹一民主主义的共和主义/自由一多元主义的共和主义’等多种对分。”刘训练:《共和主义:从古典到当代》,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4-35页。
- 在讨论共和主义的著作中,还有论者直接将古典共和主义用来指认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思想,因此古典共和主义直接就是古代共和主义,由马基雅维利肇始的共和主义,则被称为现代共和主义。参见萧高彦:《西方共和主义思想史论》,“导论:共和主义的系谱”,第5页及以下。但另一些论者则认为,古典共和主义就是指马基雅维利以来、截止20世纪以前的共和主义。当代旨在复苏共和主义的思想家,才被视为现代共和主义。参见刘训练:《共和主义:从古典到当代》,第二章“古典共和主义的理念与历程”,第34页及以下。
- 参见刘训练《共和主义:从古典到当代》,第二章“古典共和主义的理念与历程”,第35-36、37-38页。
- 此语出自元朝无名氏写的杂剧《马陵道》的开头,即“楔子”里。
-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 参见任剑涛《为建国立规:孙中山的建国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96-97页。
- 孙中山对此的自白是,国民党改组、以党建国的方案,完全是由自己这个领袖人物炮制出来的。“革命党三十年来为良心所驱使,不论成败去革命,革命成功了,对于国家不知道用甚么方法去建设。至于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办法,……至于这些新方法的来源,是本总理把先进的革命国家和后进的革命国家,在革命未成功之前、已经成功之后所得的种种革命方法,用来参考比较,细心斟酌,才定出来的。”《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97页。
- 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中国一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页。
- 此处引用的、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三段话语,均出自《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7年10月21日通过)。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8/content_633225_1.htm访问时间:2014年7 月12日。
- 参见胡国强《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创作经过及在重庆公开发表后引发的论争——纪念〈沁园春·雪〉发表六十周年》,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 晏绍祥:《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流变与再发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5页。
- 参见晏绍祥《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流变与再发现》,第一章“古典世界的政治与后人的解读”,第二节“罗马共和政治”,第25-33页。
- 余心言:《让伟人风范长留人间——关于〈中国20世纪的三大伟人〉》,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2月16日。
- 相对于孙中山、毛泽东而言,邓小平在国家建构时期,只是政治上的跟随性人物。在国家建构告一段落,治理国家的任务凸显出来以后,邓小平对于政党国家的重要性才显现出来。因此,宜将邓小平放在精英治国的情境中,分析他在贵族共和体制中的引领作用。
-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8、1478页。
- 黄方毅:《黄炎培与毛泽东周期率对话——忆父文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4页。
- “出主意、用干部”是毛泽东概括的领导基本任务。其后,邓小平也有类似的表述,就是“抓头头、抓方针”。这类概括,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对掌握权柄的领导群体的高度看重。参见陈晋《“出主意,用干部”》,载《北京日报》2009年9月14日。
- 虽然毛泽东后来发动“文化大革命”,部分目的就是要打倒“当权派”,扶持“造反派”,带有一种颠覆精英治国的贵族共和的色彩。其实,在毛泽东掌权的晚近阶段,进入国家领导群体的工人和农民人数,也是极其有限的,不过是职业化的政党活动家与行政管理专家、技术专家构成的统治群体的点缀而已。一旦国家进入正轨,这些点缀性的平民代表(如工人代表吴桂贤、农民代表陈永贵),便被清除出国家领导队伍。其类似于贵族共和的国家特质,表现出远比平民共和要强大的力量。
- 参见《国人平等“向上”流动难,暴露阶层固化痕迹》,载《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3月7日刊。
- “太子党”是一个不见于中国官方文献的术语,主要是民间用来指称那些出身官宦世家、而又掌握国家重要资源的人群的一个特殊概念。中国共产党1980年代开始大规模培养红色后代,促其迅速进入国家权力高层的事实,权可佐证。
- 有论者指出,“在文革中大量老干部平反重新掌权后,他们对于无端受牵连的子女心有愧疚,想给予子女们补偿,因此放松了对这些子女的管教。由此而产生了初步的官商结构,太子党的名词产生于哪个时代。上行下效,全民一起向‘钱’看,也不顾什么理想和原则了。”参见辛一山《中国腐败缘由考略》,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6-11/10/content_7341559.htm访问时间2014年7月13日。这样的归纳略显片面,权作参考。
- 当今中国的IT业现状,对此现象有一个鲜明的呈现。
- 参见任剑涛《社会的兴起——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第九章“催生社会: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前提”,新华出版社,2013年,第211页及以下。
- 参见[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应奇等译,第七章“立宪政府的发展和17世纪英格兰的对抗理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5页及以下。
- 参见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十一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国民党统治区危机的深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03页。
- 参见马振犊等《蒋介石与希特勒——民国时期中德关系关系研究》,第一章“希特勒的远东崇拜者”,第三节“蒋介石对纳粹的崇拜与效仿”,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18页及以下。
-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转引自丁守和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8页。
- 参见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十二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上)”,第989页及以下。
- 参见丁守和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编“新中国的历程”,第三章“‘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年代”,第七节“人民的抗议运动和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第726页及以下。
- 参见俞可平《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义》,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 参见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第二章“集体行动与维权抗争”、第三章“群体行动与社会泄愤”,就可以很明确地意识到平民对权势(准贵族)的抗拒。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1页及以下。
-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35-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