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道民主与治道民主: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的战略抉择
任剑涛;
摘要(Abstract):
当代中国的诸民主实践形式与理论证明关注的都是治道民主,治道民主替代了政道民主而发生了僭越。现代民主只能是政道民主基础上的治道民主,缺乏政道民主支持的民主形式是伪民主。种种仅仅落在治道层面的民主形式与种种反对民主的主张,将中国的民主实践推向了一个十字路口,使中国的民主在理论上显得混乱,在实践上走上歧路。分析中国百年来三波民主浪潮,必须首先确立起民主的宪政法治内涵,才足以告别扭曲民主,步入民主政治殿堂。
关键词(KeyWords): 民主;政道民主;治道民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任剑涛;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08.02.0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俞可平发表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引发的各方热议是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当人们还将民主视为西方资产阶级的专利,一旦谈论就有滑入自由化危险境地的时候,这种题目的文章首先就令出版者敬而远之。俞著以“好东西”命名民主,意味着民主已经在理论上具有了正当性。而使得民主可以以“好东西”来诱惑人们加以实践。俞文刊登于《北京日报》2006年10月23日。
- [2]本文对于政道民主与治道民主的划分,是借助于牟宗三《政道与治道》两个概念的相对区分而推演出来的一对概念。参见牟著《政道与治道》,第一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也许人们认为政道民主与治道民主的划分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表述习惯,转而以道与术的关系来分析民主的两个不同层次的结构更为简洁明晰一些,为此需要指出,本文对于政治治理具体举措意义上讲的“术”并不关心,即使论述涉及到术的问题,也是在术的根本意义上展开讨论的。因此,本文论述的两种民主进路,都是在传统“道”的意义上展开的。
- [3]参见甄小英、李清华《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求是》2003年第12期。
- [4]参见《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引自《光明日报》2007年11月16日。
- [5]参见乔治.萨托利《政党与政党组织》,第八章“不稳定政体与伪政党”。商务印书馆,2006年。
- [6]参见金安平、姚传明《“协商民主”不应误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刊》2007年第3期。
- [7]参见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自《人民日报》2002年12月5日。
- [8]参见王绍光《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读书》2007年第11期;马骏《中国预算改革:理性化与民主化》,“中国公共预算研究:现状与未来”,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 [9]参见詹姆斯.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第一编“制度对财政选择的影响”第一章“导言”。商务印书馆,1993年。
- [10]最近几年中央政府控制房价努力的收效甚微就是这种合谋的结果。参见彭小兵《从房地产市场乱象看房地产开发制度的缺陷》,引自《中国信息报》2006年10月18日。
- 11参见萨托利《民主新论》,第二卷“古典问题”第15章“另一种民主”。东方出版社,1998年。
- 12参见王正平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中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632页。
- 13参见王邦佐、潘世伟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卷》第三编“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重大论争”第九章“围绕村民自治特别是农村民主选举的论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 14参见孟伟《日常生活的政治逻辑——以1998-2005年间城市业主维权行动为例》,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 15参见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绪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 16参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
- 17只要看看出版界热衷出版的民主读物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了。关于政道民主的书籍早就丧失了它在20世纪80年代的庞大市场份额,而各种各样的治道民主书籍充斥了民主类的书架。知识界关于治道民主的学术讨论会一个接一个,但政道民主问题的讨论则被视为落后于时代变得非常罕见了。
- 18见诸报刊杂志的民众群体性对抗事件,使人对此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在农村,为了争夺土地权益,村与村之间的械斗不是什么令人惊怪的事情。在城市社会,新老市民之间的对立情绪也不是什么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怪事。社会和解并不是今天中国社会的总体状况,相反社会对抗、悲剧事件才引起人们关注。报纸上的抢劫、凶杀报道吸引人们的眼球,电视尤其是电视评论节目的煽动性话语才足以保证收视率。这些都是与建构民主社会相反的社会趋向。
- 19这里所谓的反民主思潮的定位不具有政治正确或错误的意识形态含义,仅仅是在分析认取或拒斥民主的不同取向上采用的中性概念。对于民主政治理论和民主制度运作来讲,反对民主的理论论述与实践设计,始终是民主能够保持足够的理论与实践张力的必须。
- 20参见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该书将中国以往视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排在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的第八位。这一排位曾经引起广泛争议。但研究者认为自己是根据调查数据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主观排列的产物。见该书“总报告”。
- 21参见老田《中国出了个毛泽东》,http://www.yyqnl.com/oldweb/25/20031230210042.asp?id=268。以及《乌有之乡》、《毛泽东旗帜》等网站旗帜鲜明地对毛式社会主义的张扬。
- 22参见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民主国家”,三联书店,2007年。
- 23参见潘维《法治与“民主迷信”——一个法治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秩序》,(香港)社会科学评论出版社,2003年。
- 24参见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第三章“政治儒学与现代民主政治”。三联书店,2003年。
- 25参见甘阳《将错就错》,“托克维尔与民主”。三联书店,2002年。
- 26参见刘小枫《现代人及其敌人》,“施密特论政治的正当性”。华夏出版社,2005年。以及刘小枫主编《施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哲学》,编者前言,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 27参见费正清、刘广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七章“1901-1911年政治与制度的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 28参见费正清、费维凯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三章“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 29参见高军、王桧林、杨树标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相关章节,华夏出版社,1990年。
- 30参见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相关章节,(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第一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 31参见萨托利《民主新论》,序言,东方出版社,1998年。以及科恩《论民主》,第五部分“为民主申辩”,尤其是第十六章“民主的内在价值”。商务印书馆,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