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整合为中心的大一统理念:基于对秦汉间三场政治论辩的解读The Idea of Great Unity as National Integration: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ree Political Debates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姚中秋;
摘要(Abstract):
大一统是中国的根本政治价值,对其进行研究不能局限于《春秋》公羊学的抽象义理,也不能局限于边疆问题或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王朝的局部政治实践。本文重返秦汉大一统国家构建的历史进程,以历史政治学方法解读其间发生的三场重要政治论辩、对话:秦统一之初的封建、郡县之辩;李斯反对淳于越,寻求学术一统的论述;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策问-对策。分析这些追求国家一统的实践性思想文本可以确认:大一统理念以推进国家整合为中心,包含空间、政治结构、精神与社会、时间四个维度,体现为疆域一统、政治一统、文教一统、古今一统。
关键词(KeyWords): 大一统;秦汉国家;国家整合;历史政治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姚中秋;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22.05.00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比如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蒋庆对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较早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参见蒋庆《公羊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 ②李治亭:《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 ③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杨念群:《“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 ④刘泽华从社会整合角度研究大一统,只不过对其多有批评,参见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 ⑤⑧⑩(11)(14)(15)(29)(30)(31)(32)(33)《史记·秦始皇本纪》。
- ⑥《论语·季氏》。
- ⑦《论语·季氏》: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 ⑨儒家明确区分两者:“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在称王。’帝者,天号;王者,五行之称也。”参见《白虎通义·号》。
- (12)参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13)姚中秋:《超大规模国家的治理之道》,《读书》2013年第5期。
- (16)苏力:《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六章《度量衡的宪制塑造力》。
- (17)苏力:《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第七章《“书同文”和“官话”》。
- (18)《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
- (19)《史记·秦本纪》。
- (20)《商君书·农战》。
- (21)姚中秋:《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华龄出版社,2021年,第215—229页;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9—20、109—145页。
- (22)埃里克·沃格林:《天下时代》,叶颖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
- (23)《文史通义·原道中》。
- (24)《文史通义·原道上》。
- (25)姚中秋:《儒家非宗教论》,《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 (26)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从开端到1760年的权力史》,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8—37页。
- (27)姚中秋:《荀子说秦与秦之儒化:〈荀子〉相关章节疏解》,《原道》2019年第1期。
- (28)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85—192页。
- (34)《史记·平准书》。
- (35)姚中秋:《天人之际的治道:广川董子“天人三策”义疏》,《政治思想史》2012年第3期。
- (36)(37)(39)(40)(41)(42)《汉书·董仲舒传》。
- (38)姚中秋:《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华龄出版社,2021年,第306—308页。
- (43)(44)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从开端到1760年的权力史》,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0、374—425页。
- (45)姚中秋:《历史政治理性的成熟:作为中国思想之基本取向和方法》,《天府新论》2022年第1期。
- (46)赵汀阳:《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江海学刊》2018年第5期;赵汀阳:《中国作为一个政治神学概念》,《江海学刊》2015年第5期。
- (47)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 (48)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夏江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11页。
- (49)余英时:《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载《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 (50)姚中秋:《领导性治理者:对士大夫的历史政治学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 (51)比如文翁兴教化于蜀郡,参见姚中秋《文翁兴学与文教国家之构建》,《天府新论》2021年第3期。
- (52)赵鼎新:《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文化纵横》2009年第6期。
- (53)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阶级和民族国家的兴起(1760—1914)》,陈海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8—71页。
- (54)姚中秋:《一个文教,多种宗教》,《天府新论》2014年第1期。
- (55)沃尔特·施德尔:《从“大融合”到“初次大分流”:罗马与秦汉的国家构造及其影响》,载沃尔特·施德尔主编《罗马与中国:比较视野下的古代世界帝国》,李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
- (56)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5—18页。
- (57)这接近杨光斌倡导的“历史中的政治思想研究”,有别于“思想史中的思想研究”。参见杨光斌《论政治学理论的学科资源——中国政治学汲取了什么、贡献了什么?》,《政治学研究》2019年第1期。
- (58)姚中秋:《“大一统”理念辨析》,《学海》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