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国家治理绩效Ideolog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tate Governance
任剑涛;朱丹;
摘要(Abstract):
国家治理绩效的高低究竟与意识形态有没有关系、有多大关系,是一个需要探析的问题。人们没有理由断言意识形态直接决定国家治理绩效,但意识形态对国家治理绩效的影响又不容低估。经验表明:当意识形态悸动的时候,国家治理绩效的起伏波动较为明显;而意识形态让位给国家治理的实际问题时,国家治理绩效明显高企。在两者的关联性上讲,中立性国家最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治理绩效,当一个国家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秉持问题导向,这个国家的治理绩效才不会大起大伏,保有较为稳定的国家治理效果。
关键词(KeyWords): 意识形态;国家治理绩效;问题导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任剑涛;朱丹;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8.02.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与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政治社会学讲习班”同题讲演稿。
- (1)(12)[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张国清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467、468页。
- (2)(18)Jan kooiman(ed.),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GAGE Publications,1993,pp.1-6,p.4.(3)[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3-16、47-53页。
- (4)(6)Roger Scruton,The Palgrave Macmillan Dictionary of Political Thought(third edition),Palgrave Macmillan 2007,pp.317-318,p.317.(5)(7)[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3、479-486页。
- (8)俞可平主编的《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收入国际机构、国家部门和社会组织设计的二十余种评估体系,所列具体评价指标数以百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 (9)论者指出,相关的辩论明显走向了一种与泾渭分明状态不同的含混情形。“很多争论围绕生产财富和实现繁荣的最可靠手段展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争论反映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统意识形态分野。前者相信市场和竞争,后者则依靠国有化和计划。但是,1989-1992年的东欧剧变,(显然)破坏了任何社会主义都与市场资本主义有本质不同的说法的根据,戏剧性地改变了这场辩论所用的术语。”参见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张立鹏译,第482页。
- (10)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经济增长率的数据,均来源于:https://wenku.baidu.com/view/c1cde0b63b3567ec112d8a74.html。访问时间:2017年7月12日。
- (11)这样的时段划分,与其说是针对中国以外的其他五国来说明意识形态与国家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如说以其他五国为对照,来说明中国呈现两者关系的不同情况。毋庸多言,以1980年代中期划界,能够最便利地呈现出中国绝对意识形态化时期和相对意识形态化时期的多方差异。
- (13)(14)[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吴恩裕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2页。
- (15)任剑涛《现代建国进程中的革命》,《中国法律评论》2016年第2期。
- (16)在约翰·洛克思想的研究中,尽管有研究者不同意这类断言,并视之为成问题的洛克研究。但事实上洛克思想中确实存在“一种经验主义风格的理论哲学和一种颇有天赋灵感的实践哲学”之间的突兀关联。参见[美]迈克尔·扎克特《洛克政治哲学研究》,石碧球等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8页。
- (17)任剑涛:《国家转型、中立性国家与社会稳定》,《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 (19)近期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对之进行的学理表述,当推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参见林毅夫《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政府在结构变迁动态机制的作用》,载《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苏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33-162页。
- (2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