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民族与国家——中国现代政党-国家形态的历史-理论分析
任剑涛;
摘要(Abstract):
文章以现代民族国家作为参照,系统地剖析了现当代中国的政党-国家形态演变的历史,阐释了中国现代政党-国家形态的思想和特征,从历史与经验两个层面分析了20世纪中国两大政党对于中国现代国家形态建构的决定性作用,探讨了政党-国家转型的可能性和主要问题。
关键词(KeyWords): 政党-国家;党国一体;国家二型;转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任剑涛;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0.04.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二章“民族、国家与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以及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十三章“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华夏出版社,2001年。Derek Bok:The State of The Nation,Introduc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 [2]玛丽亚.乔纳蒂:《转型:透视匈牙利政党-国家体制》,第一篇“结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 [3]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 [4]徐复观:《中国的治道》,萧欣义编:《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增订再版。
- [5]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第一章,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 [6]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七章“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以及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三章“西法模仿时代”,以及第七章、第八章“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 [7]思想家康有为宣称的“全变则存,小变仍亡”、以及“政变全在定典章宪法”的主张可算代表。氏著:《上皇帝第六书》,及《日本变政考》第九卷。(燕南,http://www.yannan.cn)
- [8]同上书,第二章“晚清的对外关系,1866-1905年”。
- [9]李剑农书,第七章、第八章。以及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第五章“立宪共和国,北京政府(1916-1928年)”。
- [10]李剑农书,第十四章“中国国民党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以及《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第十章“1927年以前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
- 1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七章“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第八章“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
- 12政党的利益定位,即政党主要是为了谋取政权而建立的组织的政党性质,是现代政党社会学所揭示的政党的一个基本面目。参见荣敬本等主编《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李普塞特“不可或缺的政党”对于现代民族国家民主制度中政党性质的讨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 13《致金一清函》,《孙中山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关于国民党时期党治思想的缕述,杨德山所著《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有较为系统的清理,值得参考。人民出版社,2002年。
- 1419《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6年。
- 15《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宣言》,《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 16《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八卷。中华书局,1986年。
- 17《中国国民党总章》,《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5年。
- 18《与日本某君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 20《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
- 2124参见蒋介石《为什么要有党》。《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 22《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 23《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 2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
- 2630参见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第三部分“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以及第四部分“共产党统治下的生活和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 27参见蒋介石《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和俄国共产党共产革命的区别》,载《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集》(上卷),以及毛泽东:《质问国民党》,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 28《关于列宁逝世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 29《在黄埔军官学校的告别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中华书局,1986年。
- 31参见许启贤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有关章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 32蒋介石:《为什么要有党》,《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集》(上卷)。
- 33邓小平:《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邓小平文选(1975-1982)》。
- 34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这段话为邓小平阐述“四项基本原则”时所特别引用。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1975-1982)》。
- 3536这是美国政治学家达尔的著名观点。参见氏著《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8页。
- 37格林所阐述的国家的自由天性,就是基于这种立场的主张。参见邹永图等《现代西方国家学说》,第二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 38如列宁对于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有这种感觉。参见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第一章第三节“苏维埃政权的凯歌行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以及1949年毛泽东面对国民党政权的迅速崩溃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之前毛本来以为跟国民党争夺全国政权又需要一个8年抗战。参见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第十三章“国共冲突(1945-1949)”。
- 39参见程笑《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及现代化———维罗里教授访谈录》,载《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三联书店,2000年。
- 40维罗里强调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情感。前者狭隘而后者宽广。参见商戈令《读维罗里〈关于爱国:论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载《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但是在中国这两种思潮的关联则是相当之强的。因为在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爱国主义的高涨既在一个历史时期,又恰恰相逢于国家建构的关键时刻。因此,二者的相携性质使人难以将其完全区分开来。
- 41参见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第四章“领袖的社会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值得注意的是,米氏的分析主要是以社会主义背景的社会民主党为例的。比之于社会民主党更为强调集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寡头统治的倾向应该是有增无减。所以,后来宪政民主社会中的学者如李普塞特指出,像民主社会是有力量限制寡头统治的。(参见米氏书英文版前言)只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难以治理自己政党的寡头统治倾向。这从马克思主义政党严格的领袖谱系可以得到证明。
- 42参见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第二章“宪法的基本原则”。法律出版社,1985年。
- 43参见乔.萨托利《民主新论》,第十五章“另一种民主”。东方出版社,1998年。
- 44参见任剑涛《在两种宪政设计之间———自由主义与中国宪政改革》,2003年一月悉尼“中国宪政改革学术会议”会议论文,待刊稿。
- 45参见蒋介石《军人的精神教育》,载《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集》(上册)。
- 46参见郝铁川《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治国思想研究》,绪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 47参见《苏联兴亡史》第十一章“30年代的苏联国内政治生活”。以及第十七章“斯大林的晚年思想和苏联社会”。
- 48参见朱玉湘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三编“文化大革命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以及《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毛泽东的继承问题和毛主义的终结”。
- 49参见爱德华.博克斯《欧洲风化史———资产阶级时代》,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 50参见彭尼.凯恩《中国的大饥荒1959-1961:对人口和社会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八章“重压下的中国经济”。以及《苏联兴亡史》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勃涅日涅夫执政后期的停滞和后退”。
- 53参见《苏联兴亡史》第十九章“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的政治经济”。以及第二十三章“勃涅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尤其是第二节“勃涅日涅夫执政后期的停滞和后退”。并参见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第二篇“谁是苏共的掘墓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
- 5455参见《转型:透视匈牙利政党-国家体制》,第三章“再生产的动态过程”。
- 56参见姜南扬《台湾政治转型之谜》,绪论,文津出版社,1993年。这里所谓台湾的国家形态,不是在台湾之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意义上讲的,而是在一个政治实体的政治运作形态上来判断的。因此,强调的是政治结构的规范形式的归属问题,不是政治实体的“国家”层次还是“地区”层次问题。当然还要指出,台湾地区的民族-国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运作结构,由于遭遇到了族群关系的障碍,事实上又走上了歧路。但这是后话了。
- 57参见顾忠华《公民社会在台湾的成型经验》,载陈祖为、梁文韬编《政治理论在中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
- 58参见理查德.派普斯《财产论》,作者自撰“内容简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 59比如共产党大都长期处在对于自身政党纪律的运动式整肃状态,以便维持它作为一个理想主义政党的政党性质。这无疑耗费了它专注地进行国家统治的组织资源。参见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第二篇:“谁是苏共的掘墓人?”,以及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第十一章“30年代的苏联国内政治生活”,第十七章“斯大林的晚年思想和苏联社会”,第十九章“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的政治经济”。李洪林:《中国思想运动史(1949-1989)》,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
- 60参见朱建华、宋春主编《中国政党史》第二十章“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曲折发展国民党‘反攻大陆’和一党专政的加强”、以及第二十一章“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统治的困挫与‘革新保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 61政治学家邹谠对于全输全赢的政治心态下建立起的中国二十世纪政治游戏规则,对于中国政治生活的不健康影响,有很好的分析。参见氏著《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第九章“天安门: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