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
于建嵘;
摘要(Abstract):
奥尔森的“选择性激励”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的经验事实。本文提出的“压迫性反应”表明,当“集团”还没有明确的边界,即还没有形成具有约束力的组织形态时,社会群体中的部分成员为改变某一社会政策或社会现实所进行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是“集团”外部的“压迫”。中国农民所进行的维权抗争主要不是根据“集团”内部“奖罚分明”所进行的“选择”,而是对“集团”外部“压迫”的反应。
关键词(KeyWords): 集体行动;搭便车;选择性激励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于建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译者的话,第6、41-42、70-71、6、41-42页。
- 刘伟伟:《农民集体上访中的“选择性激励”》,载《世纪中国》2005-04-15。
- 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H县考察》,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 吉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 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4年研究报告。
- 彭荣俊访谈(2002年12月29日)。
- 彭荣俊访谈(2003年1月22日)。
- 彭荣俊访谈录(2003年1月22日)
- 范迪初访谈录(2003年3月2日)。
- 范迪初访谈录(2003年3月2日)。
- 凌学文访谈录(2003年1月22日)。
- 凌学文:《报告》,1999年3月17日。
- 凌春伟访谈录(2003年1月22日)。
- 凌学文访谈录(2003年1月22日)。
- 凌学文家人访谈录(2003年1月22日)。
- 刘明运访谈录(2003年3月1日)。
- 刘明运访谈录(2003年3月1日)。
- 刘明运访谈录(2003年3月1日)。
- 邓仔生访谈录(2003年1月22日)。
- 邓仔生访谈录(2003年1月22日)。
- 邓仔生访谈录(2003年1月22日)。
- 格林、沙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政治学应用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 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和成长》,载《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萧唐镖:《二十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二十一世纪》2003第4期。
- 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版。
- 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党政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载《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4期。
- 于建嵘:《当代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载《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 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集体维权行动》,《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19卷,2001年春/夏季。
- 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冲突——对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观察和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秋季卷)。
- 王晓毅:《冲突中的社会公正——当代中国农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研究报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