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论析——基于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考察

    张建忠;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阐明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属性,即美好生活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政治、社会等非物质领域生活的统一,劳动与生活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个体幸福与群体幸福的统一。以此为观照,马克思从生产方式的维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活困境,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物质生活的相对贫困化、非物质生活的异化、劳动与生活的分离、个体与社会的对立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的历史起点。在逻辑与历史统一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如何实现美好生活进行了设想:在实现路径上,美好生活指向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制度保障上,美好生活依赖自由人的联合体;在价值引领上,美好生活旨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不仅完成了美好生活思想的理论范式重建,而且为人类创设美好生活指明了实践方向。

    2019年03期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主题研讨(一):透视当代中国的社会政策

  • 我国社会政策的实践特征与社会政策体系建设

    王思斌;

    社会政策是一个变化着的概念,它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从国际视角与本土视角相结合、学术视角与实践视角相结合的角度看,70年来我国经历了从没有明确的社会政策到形成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安全为底线的社会政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策的社会性逐渐增强,现已具有中等程度的社会性特征。进入新时代,我国要加强社会政策学科建设和社会政策研究,建立较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体系,提高社会政策的社会性,使其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

    2019年03期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迈向证据为基础的社会政策研究

    刘能;

    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不仅有赖于逻辑自明的"以理论为导向的经验研究"(theory-oriented empirical research),有时候也来自针对特定社会干预方案及其后效的实证评估。本文首先给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政策"的广义界定,认为在一般性社会干预的视野下,任何一个企图提升人类,或其内部特定人口组群(population segments)之总体福利的公共知识行动(public knowledge action),都具有社会性,因此都是社会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引入作者亲身经历和关注的三个政策案例并见证了社会行动者对特定政策的适应性回应之后,论文提出了迈向"证据为基础的社会政策研究"这样一个倡议,将其看作当代社会知识生产的一个主要来源,并强调指出,对社会政策证据生产之时序性的完整把握在这一知识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文章还将该生产时序分解为三个阶段进行细致说明:(1)对嵌入性政策场域(embedded policy field)的定性把控;(2)操作化、多点测量和评估证据的系统采集;(3)作为包容性解释的理论叙事(theoretical narrative[s] as accommodating explanation)的生产和提炼。

    2019年03期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政策扩散视域下的地方政府政策创新持续性研究: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杨志;魏姝;

    政策扩散与政策创新持续性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的焦点,但是学术界对二者间的关系缺乏系统阐释。事实上,由政策扩散诱发的政策创新合法性传导过程构成了政策创新持续性的微观调节机制,后者在客观上成为政策扩散效果的外在表现形式。依据政策扩散路径的府际运行向度和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可将中国地方政府政策创新的扩散路径划分为象征采纳、理性学习、上层吸纳和压力辐射四种路径。不同政策扩散路径深刻影响政策创新的再生产过程,在时间持续性和空间扩散性两个维度呈现显著差异。在象征采纳路径中,政策创新通常仅在短时间内具有微弱的空间扩散性;在理性学习路径中,政策创新表现出较强的时间持续性;在上层吸纳路径和压力辐射路径合力形成的"吸纳—辐射"模式中,政策创新的时间持续性和空间扩散性相互催化、螺旋增进,整体上呈现出强持续性。

    2019年03期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30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 共享经济就业形态下的政策创新需求研究——基于新老蓝领职业健康的考察

    梁玉成;鞠牛;

    共享经济的平台主义发展改变了社会组织体制和就业模式,对社会政策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本研究从政策创新需求的视角出发,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来探讨共享经济关于劳动保障的政策发展方向。理论分析考察了共享经济就业模式下,组织体制和劳资关系的改变对政策创新的挑战。实证研究则发现,尽管新蓝领的收入水平已超过传统蓝领,但其健康状况也更依赖于经济收入,而且面临着比传统蓝领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本研究认为,政策创新需求的立足点需要从劳动权利向健康权利转变,消除平台主义的过度开放性对传统组织体制和政策保障的挑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019年03期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8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主题研讨(二):大数据时代的社会与社会研究

  • 大数据时代网络搜索行为与公共关注度:基于2011-2017年百度指数的动态分析

    孟天广;赵娟;

    大数据时代,网络数字痕迹成为彰显公众议题关注及政策偏好的新途径。本文以网络搜索行为为例,基于百度搜索数据采集了2011-2017年26个政策议题的2亿余条关键词指数,探索研究公众的搜索行为与公共(政策)关注度。这七年间,公众对文化娱乐议题的关注度最高,财政金融、就业、交通等财经和基础设施类议题次之,再次为教育、环保、卫生等民生类议题。同类议题关注度在省级层面具有历年趋同性,而不同议题的关注度存在地域差异性。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人口规模、消费物价指数、网民占比、失业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可以有效地解释议题显著度的差异,即公众对特定政策的关注度受到地区经济社会条件的显著影响。

    2019年03期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2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 大数据时代智慧社会治理中的人机合作

    张陶;王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当智能机器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时,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合作就成为智慧社会治理中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人机合作前所未有,而人机合作能够持续进行的前提是之一就如何解决因为人机合作而产生的责任难题。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集体行为的特性使得责任很难区分。智能机器的加入,不仅增加了智慧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使责任区分变得更加艰难,到底是政府、智能机器还是生产机器的厂家来承担责任?而责任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关键在于横亘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就是如何面对智能机器能否与人相提并论,甚至超过人类,成为超人的问题。

    2019年03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0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 超越数据洪流:第四研究范式下的社会科学研究数据基础设施

    章昌平;米加宁;黄欣卓;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学研究信息化和科学数据的结合推动了科学研究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产生,并促进科研数据管理进入一体化、共通共用的发展阶段。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信息化(e-Social Science)与社会科学科研数据管理却未引起学界太多的关注,存在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滞后性。为更好地推动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借鉴自然科学研究信息化和科研数据基础设施发展经验,本文界定了社会科学科研数据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科学研究与数据管理组合生命周期模型和社会科学科研数据基础设施框架模型,并对上述两个模型框架实施需要的保障条件进行了简要论述。

    2019年03期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下载次数: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主题研讨(三):家国一体、救赎与王权:三种共同体的文化特性

  • 中国传统中三种共同体形态及其道德原则

    王健崭;

    对于人类来说,共同体是人的存在的本质和家园。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地存在着三个无法忽视的共同体形态,就是家(血缘共同体)、国(政治共同体)和天下(开放性共同体)。家庭以血缘为核心,家庭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守望相助,形成以血缘之爱为基础的强烈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意识;国家以政权为核心,通过对政治权威的尊奉,形成精忠报国的忠诚意识和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价值共识;天下作为一个开放性共同体,秉持"无外"原则,通过兼容并蓄,达到"天下一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对中国传统社会共同体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重要而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9年03期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立志的“自己本位”及其提升

    郭友兵;田海平;

    立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政治现象。它通常以德性论的伦理样式塑造着人的志业追求和精神生活。然而,个体德性论视阈中的立志只是在与自我相涉层面,关联着我们做人的观念,一旦扩及更广大的社会和人类意义上的事业追求和精神生活,往往遭遇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困惑。故澄清立志之为德性的本质,还需拓展其文化政治意义。儒家有千年一贯的立志德性传统,其德性诠释的逻辑是"以‘心’‘之’‘道’而成‘德’"。然而,其自己本位的个体德性论局限亦颇为明显。故欲超越传统德性论诠释,就需要将立志的个体德性论视角与时代总体性文化政治意义相结合。青年马克思和青年毛泽东的立志范例提供了经典诠释。立志的文化政治意义在于:立志活动只有超越个体德性论视角,才能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阈限,将个人志业的追求和人类解放的事业结合起来。

    2019年03期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出于救赎且归于救赎:从住棚节的角度探索《传道书》的神学

    余亮;

    在犹太传统中,诵读《传道书》是住棚节礼仪的一部分。但当前对《传道书》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它在犹太宗教仪式中的运用。住棚节作为犹太节日,本质是犹太人的一种时间标记,而《传道书》又以对时间观的讨论而著名。住棚节与《传道书》的关联不只限于个别经文,而与文本整体的内在运思有着本质性的神学关联,《传道书》的神学运思可以说是既来自住棚节又回到住棚节。《传道书》的思想,并不是那种脱离独特的以色列救赎史传统而进行的个人思辨,就其与犹太传统的关系而言,也不是一种颠覆或背离,而毋宁说是一种传承与更新。

    2019年03期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英国“王在法下”政治传统的形成:从中世纪到都铎

    蔡蕾;

    在封建条件下,"王在法下"指王在统治中必须尊重贵族分权的政治结构和神法观念,这决定了中世纪政治的协商性和法治的政治性。英国中世纪政治的特殊之处在于,相对强大的王权和贵族集体多次抗衡导致协商经常化、制度化和议会的产生,"王在法下"从法律理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不经议会不能征税""不经议会不能立法"的宪政原则。然而,由于缺少公权力的支撑,中世纪法治并没有促成社会的和平和稳定,反而成为贵族混战的工具。绝对王权所代表的民族国家在近代早期的出现,不仅实现了国家秩序和稳定,而且直接推动了法律的合理化及法权的专制性质。在英国,议会是建议者,君主才是法律制定者,而且议会及法律只是王权统治方式之一,都铎统治由此表现为依法而治的专制。这种专制方式提升了专制王权的合法性,强化了都铎国家的基础能力,也培植了近代早期英国人的法律信仰。

    2019年03期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专题论文_社会学研究

  • 从社会正义迈向生态正义:社会工作的理论拓展与范式转移

    严骏夫;徐选国;

    传统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环境"概念常常指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视。本文认为,在恶化的自然环境不断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灾难性后果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学科品质,将"生态环境"之维带回社会工作,重新解读和修正主流社会工作关于"人在环境中"这一核心理论与实践议题的认知及其实践范式。进而,本文结合当前的生态发展议题,尝试从理论的生态转向、教育体系的重构、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能力提升,以及社会工作社会属性的专业本质重塑等方面提出社会工作积极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绿色社会工作理论范式的初步探索。

    2019年03期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9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 在百姓日常的炊烟里:延安时期科学技术观念的传播实践

    杨冰郁;

    延安时期的科学技术观念,与中国传统"格致"观以及五四科学思潮渊源颇深,并受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体现出实用性和大众化的鲜明特征;延安时期的科技观,也与地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相辅相成。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展览会这一具有现场感和仪式感的场所传播了科学技术观念。在展览会召开之际,政府通过奖励工程师等科技人才,改变了知识分子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展览会还展示了与日常生产、生活贴近的工农业技术改良成果,显示了普通人的智慧;政府还通过展览会宣讲卫生防疫知识,把现代科技常识带到了穷乡僻壤,初步实现了科学技术观念的大众化。

    2019年03期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政治过程”视域下邻避运动的发生逻辑及治理策略——基于双案例的比较研究

    高新宇;

    探究"中国式"邻避运动的发生逻辑与治理困境意义重大。借鉴政治过程理论构建邻避运动的分析模型,为洞悉邻避运动的"内部黑箱"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工具。通过比较农民和中产阶层两个群体的抗争行动,可以发现,政治机会结构是公众邻避运动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从行动者社会网络互动视角观之,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作用体现出差异化;互联网有助于邻避抗争的动员和议题发酵。三者共同作用,构成我国邻避运动发生的逻辑链条。这一认识为其治理提供了思路:重视公众的风险感知、加强风险沟通;扩大政体的开放性,建立健全邻避设施的补偿机制和重大工程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2019年03期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专题论文_政治学研究

  • 从混合政制到代议制政府:近代法国对最佳政制之探索

    韩伟华;

    何谓最佳政治体制,从古希腊至英国革命时期始终是思想家们热衷探究的议题。自18世纪末启蒙时代直至19世纪70年代第三共和国确立,法国长期处于革命、复辟与战争接连不断的危机状态。激进的共和主义和理想化的自由主义,均不能解决法国大革命后复杂多变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以贡斯当和托克维尔为代表的法国自由派最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大革命后的新局势将混合政体理论与分权制衡学说作了适当的调和,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的代议制理论。他们认识到只有将大革命宣扬的自由、平等理念与法国的历史传统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政治秩序。以代议制为基础的立宪体制,是结束大革命和保障公民自由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2019年03期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密尔论帝国

    李筠;

    密尔意图超越社会契约论的传统自由主义论证模式,处理大英帝国的崛起这一重大时势必然带来的共同体内部异质多元的问题。快乐分高低的功利主义建构起承认差等的同心圆结构,为帝国奠定内在的伦理秩序。激烈的道德批判容易遮蔽异质结构中如何妥善处理权力安排这一重要问题。分层治理的政治结构是帝国的合理选择,其核心和目标政治安排是代议制政府,文明演化的历时性过程被密尔转化为帝国内部差等秩序的团结进步。殖民帝国虽已成过去,但多元格局下权力的差等安排仍然是当今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2019年03期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外部诱导型制度变迁:欧共体与西班牙民主力量的成长

    谈火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关注国际因素在民主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国际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影响了民主化进程?这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国际因素影响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有两种主要方式:强制移植和外部诱导。本文拟以欧共体对西班牙的影响为例,来展示国际因素的外部诱导作用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从"政治结构—行为者"和"政治精英—大众"两个维度四个方面出发,分析国际因素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考察欧共体如何为西班牙民主化提供了动力,并促进其民主力量的成长。只有将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西班牙民主转型的成功故事。

    2019年03期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专题论文_公共行政

  • 公共行政行动主义的知识论考察

    程倩;

    公共行政的本质是相关主体基于其意向而生成的行动网络,是为实现美好生活、建设美好社会而采取的行动总体。强调行动意义的公共行政最初酝酿于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再次用实践理念思考人类社会,对社会生活机构与运转进行反思的实践转向,在反思传统理性主义秩序基础上审视行动逻辑的重要性。其次,因为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及知识观在公共行政领域的运用,公共行政是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行动经验的建构过程,需要关注互动性的结构化实践过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立足于中国社会—历史语境及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公共行政行动主义指向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生活,需要在行动理论既有的知识体系中"前进—逆溯",找寻构建本土化公共行政行动主义的可能。

    2019年03期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论新时代深化村民自治的“双向制度”供给——基于村民自治制度与乡村非正式制度融合的视角

    周申倡;戴玉琴;

    村民自治制度实施30多年来,尽管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出现了"无动力的自治""无能力的自治"与"无根的自治"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摆在了与完善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基本齐平的位置上,旨在解决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村规民约与村民自治制度合力的形式,深化村民自治。从制度的属性上看,村民自治制度是正式制度,村规民约则是非正式制度。因此,中央做出的策略布局实际上就是要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形成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共生的"双向制度"供给系统。当然,基层农村的非正式制度不仅只有村规民约,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具体内容。准确地把握"双向制度"供给的精确意涵,需要我们回到形成这一系统的必要性、条件这两个问题中去,并结合当下我国乡村实际,做出可能的建构策略规划。

    2019年03期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专题论文_经济与管理

  • 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

    何启志;彭明生;

    本文在探究中国互联网金融与居民消费典型化事实的基础上,基于消费需求方程,从居民消费需求、心理、方式等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并运用非线性模型和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互联网金融由于具有互联网工具优势,有助于网络消费发展,引导居民消费模式变迁,刺激居民消费增长。第二,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具有较强的正向线性和非线性影响效果,两者之间表现出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状态。第三,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VAR模型进一步验证了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的正向刺激作用。据此,本文认为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健康长效发展,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2019年03期 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27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 市场机制的收入分配效应与政府干预——基于对涓滴效应的考察

    刘儒;李超阳;

    一直以来,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对市场机制的涓滴效应会自动实现收入均等这一命题不断提出挑战。本文研究表明:在发达经济体中,由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具有双重功效的价格机制、边际报酬递增的规模效应以及资本的逐利和增殖本性,市场机制内生性地阻碍涓滴效应的发挥;在我国这样的转轨经济体中,因市场机制不健全而形成的泥团效应进一步阻滞了财富之水向社会各阶层渗漏。因此,政府必须通过促进市场发育和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初次分配,通过实施再分配政策弥补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效应方面的固有缺陷,以促进财富充分涌流,消弭贫困,实现收入均等化和共享发展。

    2019年03期 154-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银行业结构对融资约束影响的经验分析——基于地区工业企业数据

    陆桂贤;许承明;

    本文从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分类角度构建融资约束指标,研究银行业结构变化对地区融资约束的总体影响和边际效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对2005-2015年地区面板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发现非国有银行的发展从总体上显著缓解了地区融资约束;随着非国有银行资产扩张,多元化银行体系的不断完善,银行业结构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呈现边际递减效应;进一步考察不同规模的非国有银行,发现小型的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缓解融资约束的效应要强于中型股份制银行。

    2019年03期 162-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高等教育、异质性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空间溢出视角的实证研究

    蒋佳;赵晶晶;盛玉雪;

    高等教育提升人力资本进而促进经济有质量增长是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基于空间溢出的视角,采用2003-2014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异质性人力资本之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增长、空间溢出以及追赶等三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先增大(专科—本科—硕士)再减小(硕士—博士),普通本专科教育对于中国全要素增长暂未起到应有的作用;(2)研究生层次人力资本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硕士研究生具有正向空间溢出,博士研究生具有负向溢出,而本专科教育的空间溢出不显著;(3)经济落后地区从专科层次人力资本中获得了最强的追赶效应,其次是研究生层次。本文以此为据,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2019年03期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 任务互依性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

    李嘉;

    全球经济转型给工作特征带来的重大改变之一就是任务互依性大大增强,在这一新工作情境下,组织如何更好地激发员工建言行为是本文关注的研究问题。根据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观点,任务互依性对工作者带来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而易见,不同特质的员工对于任务互依性的认知评价和行为反应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加入对工作者人格特质的考虑。基于两个时间点收集的435份领导员工匹配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尽责性低或情绪稳定性低的员工而言,任务互依性对建言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建言行为前因变量的现有研究,而且也有助于鼓励管理实践者更好地从任务互依性等工作特征出发,思考如何调动不同特质的员工为组织发展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2019年03期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9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监察机关与执法部门之间关系的宪法定位及其具体化

    钱宁峰;

    2018年修改后的《宪法》第127条首次增加了不确定的法律概念"执法部门"。《宪法》和《监察法》所确定的"执法部门"是指具有行政执法权和刑事侦查权的机关或者部门。从宪法意图来看,监察机关与执法部门之间具有互相分工、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决定权和执行权、移送权和查处权、主办权和协助权这三对权力组合之中。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后,监察机关与执法部门之间关系的完善方向是法律化、程序化和组织化。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监察机关与执法部门之间关系的宪法定位,并使之具体化。

    2019年03期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对刑事证据规则的反思:基于侦查取证规则

    高源;

    侦查取证规则隶属刑事证据规则。构建和完善刑事证据规则,应当将侦查取证规则的制订与适用纳入考虑范畴。按照目的和功能划分,侦查取证规则分为价值性规则、技术性规则和辅助性规则,它们与认证规则之间存在应然的逻辑联系,是确定证据类型的基本依据。无论从内部还是从外面视角审视,侦查取证规则都存在一定问题。应基于刑事证据规则一体化的视角,对侦查取证规则进行完善。

    2019年03期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专题论文_历史研究

  • 冷战背景下的美国对华关系与越南——以福特至卡特时期为中心的讨论

    朱卫斌;冀思宇;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从南越的撤出既象征了其力量的相对衰落,又极大损害了其国际信誉。为了避免中国对其丧失信心,影响到东亚地区的稳定和联华制苏大局,美国对华采取了一系列重塑形象的行动,以显示其力量和决心。因背负抛弃南越盟友的责任,福特难以在台湾问题这个对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上让步,从而迟滞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卡特执政后,越南成为中美两国共同关心,利益趋同的战略区域,中越关系恶化和越南对苏联的靠拢赋予了美国对华关系正常化以动力。美国在中越边境战争中对中国从多方面进行了支持,确保了美国对华关系不受影响,继续向更深层次发展。

    2019年03期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清代徽州棚民的来源与地方融入——以休宁周家源文书为中心

    曾小保;刘芳正;方光禄;

    棚民是清中期内迁徽州移民中的重要一支,在其迁徙徽州的过程中曾受到地方社会的抵制,乃至发生多起驱棚事件。尽管如此,还是有棚民在徽州落地生根,周家源文书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棚民家族的徽州生活史。王杨家族在休歙比邻的中间夹缝地带,通过土地交易,获得周家源周边山地的合法土地权,进而获得合法居留。借助宗族血缘纽带和婚姻网络,王杨家族不断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岛"现象。

    2019年03期 203-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童寯的中国园林史研究

    焦键;

    童寯作为近代园林研究"第一人",其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已为人所熟知。本文试从童寯园林研究所展现的开阔视野和早年的个人经历入手,探究其园林研究时的心境,以还原其极富个性的综合性园林研究方法。

    2019年03期 21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就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专题论文涵盖社会科学各学科,尤重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和历史学,发表的论文强调在文献评

    2019年03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2019年03期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